第121章(2 / 2)

许茹不禁感叹了一声:乔御脑子怎么长的,他是怎么发现这些材料的?

那当然是寻找相似分子结构的化学原料,然后一个个在虚拟实验室里试。

因为可以调节时间流速,再加上积分便宜,四舍五入基本不要钱。

任何伟大成果的背后,除了灵光一闪外,还有无数次重复实验的累加。

乔御知道这个消息后,心情瞬间+5,当场决定给实验室所有成员加一千块的餐饮补助。

目前的情况,离最终成果还有一小段距离,不过发篇SCI一区的论文却绰绰有余。

只不过张开伟刚提出这个建议,就被乔御驳回了。

不急,等后一阶段的实验做出来后,我们一起发。

下一个阶段,是把时间从6周压缩到4周。

张开伟顿时急了:不发论文,谁知道你做出了成果?要是被其他实验室捷足先登,那我们岂不是白干了?

乔御拿出了准备许久的名册,挨个跟张开伟分析:现在,全世界做HSCs体外扩增、并且活跃,持续发论文的实验室我都整理出来了。

比较有威胁性的,就是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伯克利大学和燕京大学李东伟的这四间实验室。

这四家大学旗下实验室,论文发表列出的名单都长长一串,已经被乔御整理妥当,分门别类归纳在一起。

我对比过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我们都不一样。斯坦福大学更是上周才发了新论文,论证促血小板生成素和干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条件差异对HSCs增殖的影响。所以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被截胡。

而我们如果发太早,那其他实验室看见论文后,就很可能直接调转实验方向。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的团队要比我们的优秀。到时候我们的优势反而会荡然无存。

那都是世界顶尖大学的一流人才,不像是乔御这种,直接从外界招聘,最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乔御继续道:我们至少拉开一个月到两个月实验周期的差距,这才有底气发表论文。而且到时候拿出来的数据也会更加好看,上CNS不是问题。

张开伟一听,好像的确是这个理,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那行,我都听你的。

发现张开伟被劝住了,乔御这才松了口气。

虽然他说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是真实原因只有乔御清楚。

那就是他还没看见许教授新发的论文呢

钱还没烧够,被对方反应过来了,那就很尴尬了。

乔御估摸着时间,感觉最多再等两周就知道结果了。

结果一:许宣成功把实验做了出来,并且发表了论文替他迷惑完对手。

结果二:许宣烧钱失败,后续无力,再加上自己太菜,没能把论文写出来。

不管是哪种结果,乔御都觉得挺快乐的。

保住了王小明的毕业证;坑了李院士的经费;还帮张开伟评正教授职称前解决一个竞争对手。

血赚不亏。

第149章

在李东伟的催促之下,许宣终于赶在这学期结束前,完成并发表了论文。

这篇论文刊登于APS美国生理学会旗下期刊上,《生物化学杂志》影响因子足足有12.3!是当之无愧的SCI一区期刊。

自从论文过稿后,许宣感觉在学校里走路都带风。

李东伟对他的态度,也顿时好转不少。

花钱多没关系,就怕拿不出成绩;但如果有成绩了,花钱多就多吧。

果然人都是需要压力才能蜕变,若不是乔御在后面刀剑霜寒严相逼,他还真没办法梅花香自苦寒来呢!

许宣觉得,自己一定要去感谢乔御一番。

所以在学校图书馆内不期而遇的时候,乔御被他叫住了。

这个不期而遇是一定要打引号的。

大学图书馆的主要受众,还是大学生。

等升级成为研究生,主要任务就会从学习知识变成创造知识。

文史类研究生还会常来逛逛,但理工科,就很难说了毕竟图书馆的期刊获取速度相对落后不少,而做科研,比其他任何行业都在乎时效性和创新性。

更重要的是,各个实验室内完全有自己获取论文的渠道,不需要来图书馆淘金。

由此可见,学校图书馆连研究生都吸引不了,更别说许教授了。

反倒是乔御,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后,七点二十到八点雷打不动,准时到图书馆呆着,从入校开始,出勤率常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许宣拿着两本厚重的专业书,在乔御面前入座,面带微笑询问:乔御同学,好巧。

乔御附近的作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被许教授强行征用位置的某化学专业大三考研狗敢怒不敢言,只能愤然离去。

乔御抬起眼皮子,扫了他一眼,也挂上了笑容:您好。

许宣脸上的笑容掩盖不住:说来惭愧,从上学期开始,就听说了你的实验,然而大家同在一个学校,也没机会交流一二。

确实如此,乔御轻飘飘地把太极打了回去,表情十分诚挚,早闻许教授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在李院士的带领下做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我们都是同一个课题,又在同一所大学,自然该多沟通,共同为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做贡献。

妈的,怎么这么伟光正?他是来看这个的吗?

许宣:说起来,我们实验室这个月才发表了新论文,被《生物化学杂志》收录。

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了论文册,递到了乔御的手上。

乔御看了眼标题,果然是和GPI-80分泌蛋白对HSCs的阻断作用有关的学术论文。

为了怕乔御不了解,许宣还特地补充:这是影响因子超过12的APS期刊,在SCI内位于一区。大概也就相当于三篇SCI二区论文吧。要是早个十年,多发几篇SCI一区论文,还能进院士候选呢。

当初,李东伟就是这么评上院士的。

基因实验室发表过两篇SCI二区论文。

在短短一学期内,能做到如此地步,已经是成绩斐然。

如今,许宣和张开伟都在评正教授职称。

这篇论文无疑像是及时雨,给许宣加重了晋升的筹码。

他脸上的骄傲如此显而易见,若非乔御经过专业训练,这种情况下可能已经开始笑了。

乔御的唇抿起,声音压低了几度:许教授,这好像是我们实验室的课题。

许教授的笑容不禁愈发灿烂。

谁先做出来,那就是谁的实验。你呀,还是太年轻。说起来,王小明也毕业答辩了,正好我马上要升正教授,到时候可以当博导,借给你们用这么久,也差不多了。

许宣理了理自己的衣服,起身:我呢,还要去实验室,只能先失陪一下。有空常联系,我毕竟是你的老师,能帮忙一定会帮的。

说完,他扬长而去。连背影都透露着欢喜的气息。

乔御坐在原地没动,一目十行地看完了他的论文,然后微微一笑,丢进了垃圾桶。

正是因为王小明快毕业,因此,乔御琢磨好时间,在一周前,就给学术期刊投了稿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