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寻长兄偏闻不详事 郑观应感叹陆皓东(1 / 1)

甲午轶事 庑桓 1178 字 3个月前

左钢从朝鲜回来,前脚进屋后脚就有官府追来,没等站稳脚跟,又匆匆忙忙走了。左文彪没有来得及细说缘由,一直追悔不已。直到善成要进城去找左钢,他决定不等了,将木梳子交给善成,托他转交左钢,并讲出了去恭王府找果疆的事。这才有了善成进京转交信物的事。

就在左钢思索之时,华大夫已经看出左钢的心思,他说:“你是不是在想,你爷爷怎么知道我一定在恭王府呢?”他随之呵呵一笑说:“这不难理解,我在这一带行医看病,也算小有名气。风言传语必会吹进他的耳朵里。”左钢点头称是,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他问:“华大夫,您刚才说您还有一个失散多年的哥哥,他叫什么?”

华大夫答道:“我哥小名光光,大名叫果珲罡。…”话未说罢,只见左钢两眼放光,惊讶的合不拢嘴。华大夫觉得很奇怪,感觉到其中必有缘故,便着急的追问:“怎么,你认识他?”左钢忙说:“他是不是左手臂有一块疤瘌。”华大夫肯定的回答:“是啊!他手臂是有一块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左钢忙说:“华大夫,我在朝鲜当兵时,我的上峰长官就叫果珲罡。他是我最崇拜的领导,他身上就有一块疤瘌。是不是就是你的哥哥?”华大夫兴奋至极,惊讶的说:“那你说说,此人大约多大年纪?”左钢既十分兴奋又感觉惊异,他顾不得伤痛,强打精神挣扎着翻身,用胳膊支撑着上半身,激动的说:“果大人,约莫四十出头。虽然个头不是很高,但是身材魁梧健壮,手腕子力气惊人。论掰腕子,我们营里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说到果珲罡,左钢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一套儿一套儿的故事源源不断。

听着左钢兴奋的介绍,华大夫眼眶有些湿润,他虽然不能十分肯定此人就是自己寻找的哥哥,但大致也有六、七成的把握。他等不及左钢说完,着急的问:“你先别说了,我问你,此人现在何处?”提到这个话题,左钢忽然神色暗淡,语气低沉,他说:“我能活着回来,全靠果大人舍命相救,那次在平壤城外与倭寇遭遇,他不幸负伤,坚持自己独自留下来,掩护我们撤退。这才有了我今日的回京。”说着眼圈泪花打转,差一点就落下泪来。

华大夫心里咯噔一下,感觉揪心的触痛。朝思暮想的兄长,刚刚听到点消息,竟然又生死不明。他虽然不能完全确定此人就是自己的兄长,至少是一个和自己兄长同名同姓的人。华大夫顿时黯然神伤,焦急的说:“那,后来呢?”

“后来……,后来,我带着几个人突出重围死里逃生,边战边退,直打到就剩我一人,只身返回了京城。果大人很可能……已经牺牲了。”左钢伤心的说。他看了一眼华大夫,见华大夫眼神呆滞失望,急忙补充说:“不过,不过也不一定,果大人吉人自有天相,或许躲过一劫。”其实他自己十分清楚,这几乎是难上加难,几率太小,这些话只是为了宽慰华大夫。

“在朝鲜时,果大人几次遇到危险,有一次比这次还厉害,也都闯过去了,我想他不会有事…”左钢看着华大夫的脸色,信口说着安抚的话。华大夫有点失神,一屁股坐在炕沿上,默默沉思心痛不已。

左钢的直觉很简单,当时情况异常凶险,果珲罡拖着受伤的身躯,面临几乎是四面的包围,想要脱身真的比登天都难,除非他是大罗神仙,上天入地。让他做梦都想不到的是,果珲罡竟然又一次绝处逢生,没有死于敌手,被人救出。后来,果珲罡被尹梓杰以换俘手段送入天道教的深山里养伤。那里缺医少药,病情时好时坏,再加上倭军搜查日甚环境险恶。无奈之下,天道教的人只好将他转移,让他混入当地一家走私贸易的商船,悄然从水路登陆上海。

果珲罡到上海后,经天道教的人介绍,找到曾经与朝鲜有过贸易来往的郑观应。当时郑观应已经受命于招商局帮办,果珲罡凭借自己通晓朝鲜、日本语言的一技之长,充当了郑观应手下的一名编外买办。他借着帮郑观应处理朝鲜、日本一带的买办事宜,以此得以在上海疗伤养病。上海的环境和医疗条件相对比朝鲜要好很多,对果珲罡身体康复益处很大。不久他基本正常,在郑观应那里干的顺风顺水。

郑观应何许人?郑观应生于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郑观应的家境并不富裕,祖父郑鸣岐是一位“不屑以寻章摘句为能”的普通文人,父亲郑文瑞终身未获科名,长期作乡村塾师。咸丰八年(1858年)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中法战争时,曾往暹罗、西贡、新加坡等地调查了解敌情。后途经香港,被太古轮船公司借故控追“赔款”而遭拘禁,经年始得解脱。

果鸿罡在郑观应处做事,二人接触渐渐增多,彼此性趣相投无话不说,闲暇之时偶尔小酌聚聊。一次郑观应告诉果珲罡一件事,他曾经和一个同乡的朋友一起经营生意,关系甚好。有一天此人的独生子来找他,请他出面引荐去拜访总理衙门的李中堂,同他一起来的人是一个叫孙文的人。郑观应说,此人父辈家境殷实富甲一方,曾经多次资助过郑观应。郑观应见是老友之子相求,碍于父辈之前的情面,给他们写了举荐信。他们便赴天津,上书洋务大员李鸿章,提出治国方略,诸如学习西方,改革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以求国家富强等。这两个人不辞辛劳多方奔走,未得李鸿章接见,其上书也未被理睬。郑观应说:“这也就罢了,年轻人嘛,一时冲动也不为过。谁知后来这些人聚众造反,闹起了革命。”

果珲罡问:“您说的这人叫什么?”郑观应说:“他叫陆皓东,我和他父亲陆晓帆相交甚厚,对他则仅知一、二,印象中他不过是一个富家娃娃,纨绔子弟而已。岂料竟然如此胆大包天敢作敢为,真是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果珲罡甚觉惊奇感叹不已,他从江湖人口里也风闻孙大炮之类的传说,但从未听说陆皓东之人。听了郑观应的话,不觉对陆皓东产生了几分佩服之意。

几个月以后,果珲罡向郑观应告假,推说回家省亲,离开了上海。后来便不知所踪,据说有人在广东见过他。

..........

后来!好像没有后来,故事似乎没有结束......。

暂且留待下卷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