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殿试(2 / 2)

笔墨纸砚都由礼部提供,很快这些东西就分发了下来--这个过程叫做‘散卷‘。

张力瞥了一眼卷子,那试题缝在一个黄色的大纸袋中,约摸是后世四开纸大小--大概相当于后世常见的A4纸的四倍大小,也算是相当大了。

散卷完成以后,礼部官员带头,张力跟着其他应试考生们山呼万岁之后,这才拆封试题,开始答卷。

虽说自己事先知道试题,然而还是有些紧张--万一试题不对,那可就完蛋了。

将封条拆开以后,张力用微微有些发抖的右手抽出了试题。

一看试卷上面‘一戎衣天下大定‘几个字,张力这才松了一口气!

没错,就是它了!

张力很想抬头看一眼最前排的徐静萍,但这是绝对不行的。殿试之时,考生眼睛是不能离开自己身前案几这个小范围的!

否则嘛,大家都懂的……

张力磨好墨之后,凝神屏息,开始提笔作答。

应答的内容无需多虑,自己早已请人做好了答案,而且是量身定制的。

毕竟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通过八股文这种特殊形式来表达的话,那是学三年五载都不见得能见效的。

古时科举最大的限制,便是这文体形式了。

张力下笔很慢,必须一字一句地认真书写,甚至比写符篆还要费神。

因为科举考试的字迹也是有要求的,答卷必须书写‘台阁体‘文字。

台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属于楷书的范畴,是一种方正、光沼、乌黑、大小一律的明代官场书体。

为了练这台阁体的书法,自己可没少吃苦头--这段时间每天都花两个时辰以上,专门书写这种书法。

虽说今科考试有极少数东林党的舞弊考生,然则大多数考生,还是有很高水平的。

当周围唰唰唰的写字声传入张力耳朵的时候,说不紧张那是骗人的。

毕竟自己赌的这一把,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在于自己对崇祯皇帝心思的揣摩。

然而这世界上最难猜测的便是人心,更何况是帝王之心……

也不知过了多久,写字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显然有不少考生已经完成了答卷,张力自己的卷子也终于誊写完毕。

又过了一会儿,礼部官员们将答卷收走,张力等考生们行礼之后便被带到了偏殿。

原本按照流程的话,考生们现在就该各回各家,两日后揭晓成绩。

可是今次恩科却不一样,崇祯竟然是要当天就揭晓成绩。

与其他考生一起来到偏殿以后,张力与徐静萍对视了一眼,互相微微颔首之后,便在此等候了。

这种场面下,也不可能说话。

……。

殿试答卷首先由内阁大臣初选一番,按照大致的档次分出一甲、二甲、三甲,不过最终的名次却需要皇上亲自勾定。

保和殿内,有些疲惫的崇祯皇帝抖擞起精神,开始看起卷子来。

这次殿试题目‘一戎衣天下大定‘乃是首辅周延儒出的,大概意思是王师一批上战甲,天下就安定了……

崇祯不禁有些腹诽,周延儒呀周延儒,你这不要脸的功夫真是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建奴咋就那么闹腾,王师披上战甲也不投降呢?

崇祯叹了口气,心中腹诽归腹诽,对周延儒粉饰太平的题目还是认可的。毕竟小民无知,还等着他们交赋税呐!

现在国事日坏,考这么个题目也算是振奋民心吧?

崇祯皱了皱眉头,阁臣们推荐上来的一甲考卷,自己竟然有些地方看不太懂……

是的,还真有些句子看不太懂!

由于自己不是预定的皇太子,自幼也就没有机会接受储君的基本教育,而是接受一般皇子的教育,书也不是读得很多,学问也就‘大家都懂的‘。

自己更谈不上精通帝王学、治国术的大道理,而且即位以后也没有饱学的师傅来教导。面对着国事如麻的千斤重担,自己既怕没有能力挑起来,更怕被别人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挑!

周延儒、温体仁这帮子朝廷重臣们,个个都读了一肚子的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年纪也都比二十岁出头的自己大了许多。和他们比较起来,自己是唯一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没有处理过政治,没有掌握过权力的人。

可是,自己必须装呀!不懂必须装懂,否则岂不是失了天子的颜面?!

卷子看不懂就看不懂吧,就按他们拟定的名次好了--这样一来,朕岂不就是显得与饱读诗书的大臣们‘英雄所见略同‘?

看着这些晦涩难懂的卷子,崇祯一丝继续往下看的兴趣都没有,信手开始往下面翻。

指望这帮人治国,看来朕是要失望了!

崇祯的耳朵又开始嗡嗡作响起来,每一张卷子翻过去,他的脑袋里就立刻脑补出一张摇头晃脑、引经据典的官员形象,有如苍蝇一般,成天只知道嗡嗡嗡,遇到事情全然没有主意!

忽然,崇祯翻卷子的手停止了动作,整个人开始发起抖来,眼睛似乎看见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