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0(1 / 2)

猎宝狂徒 西装狂徒 2353 字 2023-11-07

要是想卖应该更容易些,有了身份更有说服力,不会再像今天早上那般的卖力气了。

最后方清点了点头。放下了手中的筷子,看着司徒去擦拭这东西,生怕出现什么闪失。

司徒打算找根小棍,可是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最后眼睛撇向了方清那吃了一半的餐盒上问道:“方老哥,你这面还吃不”

方清平时饭量就不行,这会已经吃了不少,也饱了,就摇摇头说道:“不吃了,怎么了。”

司徒说道:“那就用这个吧。”

司徒将餐盒里的筷子拿了出来,在洗手盆里冲洗干净,用胶带将两根筷子拼接在了一起,在笔筒里面比划了一下,念叨着:“长度刚刚好。”

然后司徒将筷子的另一头又裹上了一块湿巾,慢慢的伸进到了笔筒内部轻轻的擦拭起了那刻痕。

方清面也不吃了,给司徒帮忙,一手举着手电筒,脑袋和司徒凑到一起往笔筒里面看去。

这底部的墨迹可不是一般的厚啊,十几张湿纸巾已经黢黑了,司徒才将那底部的墨迹擦干净。

底部的刻痕果然如司徒所料,是一个落款。这个落款是个圆形,刻着三个被形变成圆形的隶书字,荣宝斋

怎么是一个组织的名字,而不是个人。按说这种手工制作的东西,尤其是这种雕刻十分精致的东西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落款能够是大师的名号才对啊,怎么会是一个组织的名字。

司徒和方清面面相觑。

这个荣宝斋是什么意思

方清懂一些古玩行中的规矩是因为家中祖上是大户,家里的长辈见过不少好物件,自己也是耳溶目染了解一些,真正入手的根本没有。

司徒在古玩圈只是个半吊子,好多东西还都不懂。前几次都是在齐玉良的帮助下才有所斩获。

所以这会俩人对于荣宝斋这个名字是相当陌生啊。

这会再去翻书,能不能找到解释难说,更会让自己在方清面前露怯。

司徒眼珠子一转,笑着跟方清说:“方老哥你先喝杯茶,我去外面打个电话。”

“请便。”

司徒出了门,趴在走廊的栏杆上,掏出手机,打开了手机百度。

有事找度娘,这是他们这些在信息时代乘风破浪的年轻人答疑解惑的好办法。

百度百科里面还真有这个荣宝斋信息。

荣宝斋以做文房四宝著名,用料讲究,做工细致,一度成为皇室的御用墨宝。更是因为宋徽宗赵佶的推崇而被世人所追捧,文人骚客也是以能够拥有一套荣宝斋的文房四宝而吹嘘。

从宋朝到明朝荣宝斋的文房四宝一直进贡于宫中,荣宝斋也是兴盛了几百年。但是伴君如伴虎,到了明朝荣宝斋的掌舵人,不知怎么的就给卷入到了皇室战争当中。更是在朱棣夺取皇位之后打压荣宝斋,最后荣宝斋从此销声匿迹。以拥有荣宝斋文房四宝为荣的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为了不被牵连,纷纷将家中的荣宝斋用品毁掉。这个兴盛几把年的墨宝造办处就这样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销声匿迹了。从那之后,荣宝斋所能流传下来的东西也是少之又少,当然能够流传至今的东西那都是价值不菲的。毕竟荣宝斋的墨宝那是被皇家所肯定过的,做工用料没的说。

司徒想起了刚才方清说他的祖上在明清都做过官,看来这个笔筒的确是好东西。

司徒还想找一些关于荣宝斋制品最近有没有交易过的文章,以及参考价格,可惜网页里面除了百度百科还有点用,其他的都是关于古董的广告了。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百章钱我出东西你拿走

收回手机,司徒又进了屋,方清正有条不紊的坐在椅子上品着茶。

司徒看着方清的一举一动,以及他这身打扮,放到民国,那绝对是被众多女性所敬仰的偶像,就像现在的女孩子看到手机里长得漂亮的小鲜肉就嚷嚷着我要给你生个猴子一样。

司徒郑重其事的说道:“方老哥,你打算将这东西卖多少钱”

方清比划了三个手指头说道:“三十万。”

三十万司徒错愕了一下。这个不是个小数目,司徒对手中的东西不太了解,估不出个价格。但是司徒有种预感,这个笔筒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三十万。

看着司徒半天没有说话,方清心里有点敲鼓,问道:“老弟,这个价格您不满意咱们明人不说暗话,这个东西我没找人做过估价,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值多少钱。但是这个东西确实是我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不假。刚才我跟你说的那些事情没有半点虚假。要不是戏班子确实缺钱,我也不可能把这个东西拿出来卖。看着奶奶每天抱着这个东西在怀里怀念着爷爷,我们都不忍心啊。”

司徒问道:“你们这个戏班子属于哪个戏曲种类”

听到司徒问这个,方清眼睛一亮,说道:“徽派戏曲。我们徽州人听戏和看戏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徽派戏曲与京剧,hn豫剧在唱腔上有很大的不同。明清两代更是达到了巅峰,也涌现出了不少的徽州籍戏曲作家,创作了很多流传甚广,朗朗上口的戏曲佳作。”

说到了自己的老本行,方清是滔滔不绝的介绍起来。司徒看到方清那略显激动的表情,也是轻轻一笑,这可真是个戏痴,不过,国家那古老的艺术能够流传几百年而没有失传,也正是因为有这群人如此的痴狂才能够流传下来。

司徒问道:“那你这是千里迢迢从徽州过来的就为了卖这个笔筒按说徽州附近的几个地方也有不少古董交易的场所吧”

司徒也有些疑惑,难道说这么一个小小的县城的古玩市场都能够闻名全国了

方清尴尬的笑了笑说道:“其实不是,我是从京北过来的。原本京北有个文化公司打算赞助我们戏班子,我们整个戏班子就千里迢迢来到了京北,但是试唱了两场,那个文化公司觉得没有什么市场开拓价值,就拒绝了赞助。奶奶和爸爸他们就先回徽州了,最后将这笔筒交给了我,希望能够换些钱。”

方清说道最后,心情有些沉重。资本社会,讲究的是商业价值,都是奔着钱去的,没有人愿意往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上投钱。

流传了几百年的戏曲,逐渐没落。在想想电视上那动不动出场费就几百万的小鲜肉,司徒有些汗颜,审美进步的同时,也丢掉了不少传承。

“你奶奶也去了”听到方清的话,司徒有些惊讶,

“老人家年纪不小了吧。经得住如此的长途跋涉吗”

方清说道:“奶奶今年九十九了,不过身体硬朗的很。现在都是耳不聋眼不花的,可能跟奶奶每天都坚持练功吊嗓子有关系。而且一听说有人要赞助我们的戏班子那精神头高的很。可是最后还是没有谈拢,老人家也有些许失望,不过都习惯了。”

方清虽然说得平淡,但是有些强然欢笑的感觉。都习惯了,一个九十九岁的老人家,那是经历了多少打击之后,心情才会放的如此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