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称骨(2 / 2)

蟾经 黎照临 1557 字 2023-10-22

此话一出,袁李二人就明白了对方的来意,两个人也没多说,跟着陈抟老祖一起离开了。后来有仰慕两位高人的弟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没在洞中见到两位大贤,却在洞中找到了很多他们留下的草稿,根据这些草稿的内容,来人整理出了很多著作,这其中,窥天道而得之的,令当年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一本书,便是,现在还能在书店里头买到的《推背图》,而另两部著作研究的,就是“命理”和“相术”的技艺。

世人分不清楚相术和命理的区别,也不知道,什么是六壬神课,见到出言奇准的修道之人,就认为这些都是“算卦”的,所以,我师爷被人冠以“天卦”之名,与陈老爷子齐名。实际上,我师爷赫连神机,并不算卦,他所擅长的,是相术。

相术者,上观星辰变化,下看风水龙脉,中间观人望气,也是一门极大的学问,可跟陈老爷子的“六壬神课”相比,实在跟“天卦”的名号搭不上半点关系。

“卦”指的是问卜之法,问的是吉凶祸福,天下气运,陈老爷子的所精通,才是这么个领域,不过,两个老爷子都对袁李二人甚是推崇,又都以二人的隔代传人自居,相见之下,取长补短,这交情也就这么生出来了。

其实,茅山跟我们不一样,很早以前,他们就有世袭的传统,包括现在正一道天师府,也是如此。据说,世代相传的子弟,在修炼起来要比寻常人来的容易,因为血脉承袭的过程中,修道人的子嗣会有一种叫灵根的东西,有这个的,修炼的时候,起点就比一般人要高很多,同样修炼一种法术一种境界,人家就不废了什么力气,所以,即便有五弊三缺这样的吓人东西拦着,很多茅山道的弟子还是可以世袭好几代。

陈老爷子,出身茅山北宗,像他这种境界的,是世袭过来的也不足为奇,不过我比较好奇的,还是他让我来挖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不会是一坛女儿红吧。

心里头想着,便不做声,摇下车窗看看窗外,颠簸的山路上,只有小胖球依然兴致勃勃地扒着车窗摇头晃脑。

十几里山路,并不算远,只是那开车伙计不识当地的路况,足足转了好一阵子才发现可以轻易上手的油漆路,我们到地方的时候,也就下午两点左右的样子,山里头,虫鸣阵阵,好在眼下的知了不算多,要不然,吵也给它们吵死了。

那个带路的村干部,是个热心肠,下了车之后,从后备箱里头扯出两把铁锹就跟我们一起过来了,我寻思寻思,从钱包里头抽出几张钞票给他,他一个劲儿地推辞,最后还是收下了。

往山里头走,开车就不行了,大家扛着铁锹镐头往里头钻,边走边聊,从言谈上看,这老哥确实是个实在人,说话直,也颇幽默,相处起来倒是没有什么障碍,循着他的指引,往山里头走了能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就在一处山坳里头,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药王庙。

说是药王庙,其实也不算,从我的角度看,这药王庙,只不过是一个看起来很规矩的大亭子而已,亭子年久失修,四面透风,看样子有日子没人来过了,在亭子前面大约十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半截儿的石碑,石碑有半人多高,上半截不知道哪里去了,等我们走过去的时候,只能看见一个挺大的庙字。

那村干部老哥给我们讲,说,这药王庙里头,原本是供奉着一个像是神仙一样的人物的,那个人像庙里的孔子似的,就站在亭子里头,以前,附近村落,有个病有个灾难的,都来这里祈福,据说还挺灵验。后来,最乱的那十年里头,这地方也受了冲击,里面的药王相被一群小崽子用牛车拉走推到井里去了,门口的石碑,也被砸个稀碎,现在只有进山采蘑菇挖木耳的在路过的时候过来歇歇脚,平时,根本见不到半个人影。

他说的这个药王,应该是传说中的药王孙思邈,也就是写《千金方》的那个,据说,民间尊崇的药王有四个,但是,我认识的知道,其实只有他。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想知道陈老爷子让我找的东西在哪里,更想知道,当然,陈老爷子的爷爷在这里埋的是什么。

围着那个破亭子转了一圈,这地方,三面环山,一侧有小溪流过,地表以沙石为主,唯独山脚下,四周的蒿草丛中还有那么几块泥土地,举目四望,也不由得皱起眉头,这地方看起来不大,实际也不算小,要想一块块地将四周的泥土挖开,没有个三五天,怕是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