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诸葛亮二姐的生意,也就比糜竺和甄家小一些,跟袁绍地盘上那些顶级豪商,已经可以掰掰腕子了。或许也不如曹操的官营海船商队,但那是集结了一方诸侯的全部财政支持才搞起来的“央企”,不能跟民企比。
徐庶虚心地又跟诸葛亮聊了一会儿,听取了诸葛亮给他的几条规划意见、还有一些设备的改良。
两人对着数据,很快又发现了一些徐庶数学不好导致的规划问题——比如,对去年秋收时民间的棉花总产量缺乏一个预估,导致徐庶心里对于这些棉花究竟够不够今年这些纺车作坊一年的加工量根本毫无所知。
而去年冬天因为收购挤压、又没及时建立库存,徐庶为了图省事儿,把大部分来不及加工纺纱的棉花,都作为棉袄的填充物,直接制造了棉袄——当然那个决策并不能算错,因为相当一部分棉袄还被前方将士用上了,为那次马超千里奔袭到居延海边追杀郭汜做出了贡献,让冻死的精锐骑兵少了很多。
但是,站在产业规划和内政的角度而言,那不过是一个歪打正着的成绩,按道理来说还是应该建立账目和产能预估、填充棉和纺纱棉的比例也要算账规划。
因为去年没做这事儿,导致过高比例的临时积压棉被用作填充棉,然后诸葛亮稍微算了一下账目,就发现徐庶后续还能收购到的、老百姓去年秋收后没来得及卖完的棉,规模根本不足以喂饱刘家峡这边已经建成的纺纱水车。
可能到今年五月份左右皮棉就被纺完了,后续水车只能闲两个月,等秋收后今年的新棉下来——这就是不建立至少够纺一年棉花量的库存储备的弊端,也是不预估民间棉花总产量的弊端。
徐庶把这一点牢牢记下,因为这事儿也不是他说了算的,他得直接越过兰州太守上报凉州牧关羽,让关羽今年开始亡羊补牢,责令西凉各地郡守、县令,从今开始每年要上报“本辖区内今年预计棉花总产量多少斤”这些数据。
为了发展纺织工业,这是提前把统计局该干的活儿的雏形都整出来了。
最后,诸葛亮还不忘拿出他改良后的水力纺纱机和便携式的加工木材的车床,都是对徐庶这边的工业建设颇有帮助的。
尤其是车木头的车床,被诸葛亮再次改良之后,又多了不少变种的机器。不但有车的,还有旋转的锯片,也是脚踏式驱动的,锯平整的木材比手拉大锯快不少,能极大提升批量加工木材的工作效率。
……
徐庶把诸葛亮点拨他的意见全部记下,临了,才注意到小师妹还在旁边似乎也有些心得想说,徐庶既然今天姿态已经放到最低了,也不在乎多不耻下问一次,就虚心地请黄月英也畅所欲言。
黄月英也帮他稍微挑了几个毛病:“师兄,既然在兰州这地方,一年有四个月水车都没法用,就该把水轮整个卸下来过冬,否则暴露在风沙里,秋天浸透了冬天再暴晒狂风,老化损坏起来太快了。
我虽然见识不多,却也在荆州见识过翻车,自己造过木构工巧之处,你居然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还有,冬天把水轮存在专门的库房里时,屋里记得墙角堆些石灰收潮。还有,刚才亮哥教那些工匠用脚踏圆锯,他们学起来怎么是这样的……”
黄月英年少没有城府,才相当于小学六年级刚毕业要上初一的年纪,当然说话不会给徐庶留面子,自己哪怕只知道一分,也要假装懂两分似地指指点点。
小姑娘争强好胜好为人师的脾气,一览无余。
好在徐庶也大致知道黄月英的脾气,选择了彻底全盘接受,就当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后,连李素在一旁见年轻人不讲学德、太不给前辈师兄留面子,也有点看不下去。等黄月英也说完之后,他才帮徐庶圆场:
“行了行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也别搞得元直什么事儿都没干成似的。总的来说,成绩还是要肯定的,西凉苦寒,一个冬天都留在这儿不容易。
内政之事,尤其是这些前人没做过的创举,都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事儿都不干,哪来的机会犯错?所以不要怕犯错,那些小问题整改了就好。”
徐庶连连谦逊:“右将军不必为我掩饰,诸葛令史与黄师妹的眼光果真是毒辣,阅历也非其年龄所当有,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徐某今天是真的心服口服。”
李素拍拍他肩膀:“好了,别谦逊了,这边也看完了,今日这边工地上的事儿,就交给幕僚吧,元直你随我进城,我们看看云长那边的进展如何。”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