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旻的左手仍然握着他的右手,出了些薄汗也不松开。明慎忍了一会儿后,把手抽出来用袖子擦了擦,而后顶着玉旻审视探寻的眼光,同样给他擦了擦,再把自己的右手塞回他的手心。
玉旻方才收回视线。
片刻后,明慎刚有点困意,正准备跟玉旻请个假去午睡的时候,玉旻又给他丢了一堆奏折,头也不抬地说:“皇后,替朕把这些折子里的请安折子分出来,有要事陈的拿来给朕,若只是无要事的请安折,你便用朱笔写个安字。这些人一年到头要上三百封请安折子,朕看得头疼。”
明慎不敢动,玉旻就把朱笔塞到他手里:“你是朕的皇后,应当为朕分忧。”
明慎只好打起精神来看。玉旻丢给他的这一堆应当是已经粗粗分好的部分,本本都是请安折,明慎注意到当中有个叫卜瑜的人,问得比一般人更勤,态度也更亲近。
他去江南后的当年玉旻就行了冠礼,玉旻的生母青阳氏送来了另一个伴读,与玉旻同岁,明慎这时候想起来,发现似乎正是姓卜。从卜瑜的折子里看,这个伴读现下也被玉旻弄去了御史台,不久之后还会去翰林院,前程无量。
明慎规规矩矩地写了一个安字上去,而后递给玉旻,接着往下看了起来。
没多大一会儿,他又翻到一本奏折,看得心惊肉跳。
这本奏折明面上请安折,内里却字字珠玑,毫不客气地批驳玉旻为生父提尊荣、接妹妹玉玟回宫,并封其为品阶最高的昭安公主的做法。那感觉很奇怪,几乎已经不是下臣对圣上的口吻,而是居高临下的态度,狂得很。
这封奏折来自如今的长宁殿首席大学士张念景,太上皇在朝时的得力宰相,改朝换代,他仍然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此人在民间有贤相之称,据说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
明慎把这本奏折也递了过去。玉旻接过来扫了几眼,半句话都没说,只是捏起旁边的细白瓷茶杯——往旁边狠狠一摔!
哗啦一声惊天动地,角落里的刺猬在笼子里扑腾了几下,缩成一团。
大殿里静得连掉根针都能听见,众人噤若寒蝉。
玉旻淡淡地道:“无事,你们都退下罢。”
众人恨不得贴着墙根走。明慎也准备起身,玉旻拉着他的手又紧了紧:“你陪朕。事情还没做完呢,就想跑?”
明慎声音软软的,给他解释:“我去给您换一个手炉,这个凉了。”
他鼓捣了一会儿后,抱回来两个手炉,他和玉旻一人一个。回来时,玉旻嗅见了他衣襟上的龙脑香气,低声道:“把熏笼撤了罢,你身体差,就不用那些寒凉的香料了。”
明慎弯起眼睛笑:“旻哥哥,这是从曝衣楼里拿来的。我以前听程爷爷讲过那里,觉得熏衣服很好玩,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去看一看,前几天顺便就去走了走。”
玉旻想了想:“那你也不要随便出去跑,外面冷,你——”
明慎打岔:“旻哥哥,你刚刚生气了吗?”
玉旻伸手摸摸他的头:“没有。”
明慎道:“不要生气,旻哥哥,等我去了御史台,我可以天天帮你骂那些不听话的人。”
玉旻笑了:“那你可是不太称职,所谓御史,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若是被人知道了你这样,恐怕骂你的折子便会堆成山。”
明慎沉默了一会儿,小声问道:“那卜……卜瑜大人,是不是会比我更公正呢?当年陛下您把我往江南一丢,选了他在您身边,是不是他比我更好。他会上奏骂你吗,旻哥哥?”
玉旻偏头看了看他。
明慎这副样子和两年前如出一辙,听闻自己要被送去江南,抓着他的袖子红了眼睛,眼泪擦了又掉出来,努力憋住了,问他:“你不要我了吗,旻哥哥?”只有小孩子才记得那是怎么一回事,那年明慎才十五,十年间都跟他一并幽囚在这深宫大院里,觉得玉旻就是他的神,惟有顽劣孩童才会如此天真地站在某一边,提前封死自己未来的路。
是他把他手把手教成这样的。玉旻此刻再来看他,却突然发现他的阿慎长大了,十七岁,轮廓有了少年和青年之间的美,早些时候那种令人心悸的、逼人的狂热和依赖已经消失不见,可是他仍然是站在他这一边的,从无动摇。
玉旻道:“他很有才能。”
明慎拎着奏本一角,安静地垂下头:“哦。”略有不忿的样子,但是涵养很好地只表现出来了一点点。
玉旻问他:“批完了吗?看你这样子,仿佛不太高兴?”
明慎垂头丧气地承认了:“有一丢丢,但不是一大丢丢,而是很小的一丢丢。您就像我的亲哥哥一样,平常人家侧室生了孩子,正房的孩子也会不高兴的。”
“亲哥哥?”玉旻咬着字重复了一遍。明慎茫然地抬起头来看他,还没反应过来时,便见到玉旻倾身前来,几乎与他额头碰额头,眸色黑得仿佛能将人吸进去。紧跟着,明慎感到自己整个人悬空,被玉旻稳稳地拦腰抱了起来,一阵天旋地转后,他被摔去了床榻里。
玉旻居高临下地俯身看他:“你现在是不是还不知道,朕在这张床上对你做什么都是可以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