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道友辛苦了。”
清水自是微笑着道。
“乐在其中,其味如柑橘,我不为苦也。”
又交谈了一会儿,周迅与他道别,又回到书院中。
经过这一来一回许多事情,已是过了中午。
书院食堂供应的午餐大约已经没有了,这时再去,估计只能寻到一点剩饭剩菜。
好在周迅早已能够食气长生,能不眠不食,不在乎有没有错过饭点。
修道人能以全身气脉转换来判断外天地的时辰,误差极小,只因一天之中,每隔一个时辰,十二正经之中其中一条静脉就会有所感应,更易行气,这个规律是不会改变的。
周迅就能从自身十二正经中精气运行的状况计算时辰。
“按照时辰来算,才过午时三刻,还有些空闲,不如回去问问那对人到了何处。”
想着,周迅抄了小路去了学子宿舍,这里倒是一排排的小院子,彼此之间有假山和盆景间隔开来,是只有经过考核的正式学子才能入住的。
里面的家具用品一应俱全,都是书院提供,算不上奢华,但也是小富之家的格局,几百个这样的小院子,也能住上千人了。
这花销,就是拿金山银海填进去也够呛。
要不说鹿鸣书院是江南第一书院呢,光是这里就能看出一二。
别的书院哪有这么多人,还有十倍于正式学子的旁听生
整个书院一万多人,这背后的家族,同年同窗,还有同乡,历代走出的校友,彼此盘错结节,在大夏官场上也是一霸,号称“鹿鸣清流”。
周迅所在的小院比之旁人的又好上几分,是单门独院,当然也是因为周迅前不久捞到了一个讲师的职务这才分配到的好地方。
门前有不少柳树,屋后还有竹林,院子里有假山,月季,葡萄架。
走进去,里面已经有两个人在等着了。
见到正主回来,这两个仆人打扮的人都是松了一口气,上前弯腰鞠躬。
“周公子,我等是巡盐御史林讳如海门下家仆,奉命给您送上回礼。”
周迅感到奇怪,面上倒是不显。
“可有礼单,书信”
两个仆人对视一眼,恭敬地送上鎏金的礼单,蜜蜡封好的书信。
检查了一下,周迅拆开一阅,就收好书信,又去看礼单。
越看越觉得奇怪,这个时候送什么回礼呢
这些年来周迅都是按时送节礼给林如海,林如海也照收不误,人情往来,回头也会送上一份回礼。
林如海后来任期满了,转去了盐政,做了巡盐御史。
这是个肥差,理论上可以大捞特捞,三年任期上起码能收到百万两雪花银。
然而这只是理论上,其实这也是个棘手的位子。
历代坐在这个位子上的,五个里面,有三个后来被贬职,一个被抄家,还有一个暴毙的。
关于现实中的剑仙门派,以及还珠楼主
古来百艺皆是来学,独我剑术乃是往教。青城剑仙门,蜀山剑仙门,武当剑仙门,传授剑术,都是师傅寻弟子,不可弟子去寻师。
民国时期著作蜀山剑侠传的作者还珠楼主曾经去往蜀中,在深山之中得遇剑仙门中传人,讲述门中明末清出时期前辈们往事,这才有了蜀山这部巨著,专讲剑仙故事。
剑仙一脉,最是神秘,青城,武当,蜀山三处多有痕迹,应当并非谣传。
还珠楼主本人未曾得到传授。
请假条
荀家。
书房里,荀或拆开信封上的火漆,取出信纸,阅览过后,皱着眉头,拈着胡须,想了想,对外面唤了一声。
“去偏院唤周迅来,就说老夫有事问他。”
仆人领命而去,到周迅常住的僻静小院里,见到周迅。
自花朝节过后,周迅便一直住在这里,读书,练字,做题。
县试过后就是府试,题目难度还要更上一层。
县试大多考的是记忆,只需熟背经典、基础扎实,便十拿九稳。
到了府试,则会增加作文,即根据经典之中摘出的一句或者一段话,作为题目,应考者以此题目立意,破题,阐述,作文。
这就极其考验功底了,不是对于经典内容涵义熟悉之人,多半都会落榜。
科考经典,有十三本必考之经,二十六种常考典籍,三百多本前人参考著作
要想过得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生员,取得秀才功名,这其中十三本本书必定都是要背诵下来的,而且都要能理解其中涵义非如是,则不成生员,不得功名。
秀才虽说只是科举的最低功名,也不是那么轻忽的,必定都有非凡的记忆力。
周迅自老师手上获得了往年府试试题与前十考生答题集锦。
这可不比外面的书店之中所售版本,每一篇都附有老师亲笔点评,这是只有亲传弟子才能有的待遇。
周迅每天固定做一张试卷,破题十来次,反复琢磨,而今也有两个月了。
“练笔如练剑,都要锻炼腕力,眼力,都讲究精准稳,难怪王子能成剑客。”
此世读书人中有个流传的趣闻,前朝太师有个小儿子王明之,平时酷爱书法,在庭院中练字,用池塘洗墨,久而久之,那池塘尽为墨池,塘边梅花也被染成墨梅。
其后,前朝国灭,天下蛇蟒四起,王明之并家人几死于乱军之中,遂提剑杀人,虽不通剑术,但运书法,深得快准稳三味,一时如同狂草,杀穿乱军,竟逃出旧京都。
后来潜心练剑,三年大成,居然成为一代名剑客。
这王明之本来是一书法大家,练字久了,腕力眼力都有了,拿着剑就当成笔,铁画银勾,三年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