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3(2 / 2)

德猎 小伈 2159 字 2023-10-12

gu903();“华夏29岁科学家杨顺独享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时间,全国至少上亿人收到这条消息,不管大家对杨顺熟不熟,对诺贝尔奖感不感兴趣,都被迫接受了密集的消息轰炸。

这时候,央视直播平台切换到了主持人模式。

主持人非常激动地介绍杨顺获奖的意义,并且将他的成就用纪录片形式播放出来,另外为了满足那些还不知情的新观众,还将杨顺以前拍摄的两段纪录片循环播放。

全国舆论全部沸腾了,再度被诺贝尔和杨顺刺激到了鸡点。

热搜没用十分钟就更新了头条,杨顺,诺贝尔奖,抗癌,多个关键字全方位覆盖,媒体们恨不得把杨顺夸成民族英雄。

因为他年轻,形象好,积极向上,他在医学上的成就几乎是几十年来无人可比的,华夏老百姓相信,至少在未来的五十年内,华夏医学界都会有一个强势的诺奖科学家带路,让华夏医学科技再上一个大台阶,领先全世界。

无数媒体开始寻找杨顺,但只有消息最灵敏的少数媒体知道杨顺在大寨乡,他们赶紧从最近的地方调动人手,去大寨乡追杨顺,他们必须在明天早上之前,拿到最火热的新闻

就在外界闹哄哄的时候,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杨顺,还在玩玉米棒子。

面对宣传人员提出的采访要求,他也只是淡淡说道:“采访肯定是有的,但不是现在。”

宣传人员有点小尴尬,陆老在一旁说道:“你们别以为诺奖的成就就比这个小小的玉米高,说不定这个玉米,也能改变全世界。”

大家都惊讶,不敢相信,玉米怎么改变全世界就这

杨顺和首长看到玉米全部脱粒完成,用几个蛇皮袋装好,转移到旁边称重。

计算下来,亩产14305公斤

要知道,这只是生长了大约108天的玉米,还没有到足天数的115天,也不是最好的专家实验田,就是一般的农户都能达到的规模,现在市面上主流最好的几个大规模播种的品种,差不多亩产才1100公斤。

这个数字一统计出来,杨德胜这些普通农户,还有罗乡长这些一线领导,全都喜出望外,大呼小叫起来,眼睛差点变成,看到的全是钱啊

一个不懂农业知识的省领导侧过头,问身边的幕僚:“这什么意思产量很高吗”

幕僚回答:“很高,全国最高记录是实验田的1537公斤,普通的1100公斤左右。不说实验田,就马路对面其他农民种的玉米,亩产大约700公斤左右,我觉得700都够呛。”

周围几人听到,暗吸一口凉气:“那这片田的产量14305公斤是隔壁产量的两倍”

要是全国农民全部换成这个品种,岂不是玉米产量要翻倍

正文第350章占山为王大地主三更

获得玉米产量数据后,实验完成,众人就开始撤离了。

首长临时改变主意,这时候前往杨顺的南山植化所参观,并且把杨顺叫到自己的考斯特上,坐在一起聊天。

四人主要是聊玉米产量,关于乙醇燃料和能源问题,万一将来决定全国大范围种植玉米,那就不是1万亩,而是1亿亩起步了,那就不是简单的事了啊。

比如说,现在全国种植玉米的面积是5亿亩,一年产量2亿吨,国家粮食库存已经有2亿吨玉米的总量,相当于全国一年的产量,再种玉米就容易过剩。

所以必须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的单位产量,增加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这就是一个大联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且杨顺的玉米总量暴增,导致乙醇价格暴跌的话,影响了相当多的其他行业,以及出口外贸,这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国际原油是由美元定价的,而且国际油价和粮食价格,也是通过美元捆绑在一起的,镁国是粮食大国,假设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达到90美元桶,就会刺激镁国玉米转化成燃料,国际粮价就会上涨,这又会引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因为涉及的范围太广,上升到宏观经济层面,一时半会肯定聊不出结果,首长还是决定回去就把这个试验小组升级,变成国家级的战略工作组,认真研究这件事。

首长说道:“当然,小杨,你的制种不要停,我们随时可能批准这个项目全国范围种植,这场仗我们要打几年。”

杨顺为难道:“可是制种需要大面积耕地,我知道全国许多农科所都在海楠有制种场,但现在海楠土地不好拿,我想要个100平方公里的私人制种场,大概能做出10万亩的制种耕地,才能生产1亿亩耕地需要的玉米种子,您给得了我这么大的面积吗”

100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

整个三亚,也才1920平方公里,杨顺想在那里划一块区不可能的,那里可是三亚,整个海楠岛都很难给他那么大的制种基地。

陆老笑了,说道:“你就不能想办法在内地找一座山,申请一个大面积的制种区吗有必要时可以封山封路,做到保密嘛。”

杨顺乐起来:“这么说,我还可以占山为王咯”

几人都笑了,还占山为王,南山景区基本上他就是山大王了,还嫌山地不够

但说到这里,陆老又给杨顺普及了一个知识:“国家重点制种基地都是农业部在牵头,全国有几百个点,你要真想弄大规模,给国内外提供玉米种子,至少要种植100万亩,加上非种植面积,也就是1000平分千米。半个深市吧,你管的过来吗”

杨顺吐吐舌头,管不过来,半个深市全部种上玉米,让他一个人制种,他会不会累死过去

还是必须得另想办法,尽量培养一个可靠的种子公司团队才是最紧迫的。

另外,陆老也听说了,袁窿平的身体不太好,似乎有意把杂交稻的技术传给杨顺。

杨顺承认了这件事,说道:“袁老的三儿子袁定洋正在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准备过来投奔我,似乎原单位不肯放他走。”

首长问道:“袁老的意思是什么”

杨顺就把袁定洋的原话说出来,陆老在旁边补充,剖析的很深刻,还把xx高科以及国家水稻研究中心的一部分内幕资料爆出来,证明杨顺所言不虚。

听说杨顺在做完玉米育种后,可能就要做水稻,这涉及到重要主粮大米的产量问题,首长很关心:“你100平方千米的山头都没找到,又想搞杂交水稻年轻人,小心贪多嚼不烂。”

杨顺道:“袁主任是想小面积试种,我不急着搞水稻。”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