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希望更多的北约国家使用这种坦克。但是昂贵的价格把许多国家挡在了外面。在咱们这里建合资工厂,能够大幅降低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成本。对咱们来说,一方面可以积累先进坦克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二来可以赚取紧缺的外汇。对咱们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有非常大的帮助。”
方鹤成微微点头说道,“是,我个人是很希望这件事情能成的。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红星防务公司账户上的外汇的使用,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你怎么解决钱的问题”
斟酌了一下,李路很老实地摇头,“我还没想好。”
方鹤成一愣,随即释然,笑道,“你很老实。”
“事关重大,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我不敢信口开河。”李路说,“合资工厂里,我方至少要占一半的股权才有意义。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是其他方面的投入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外汇投入。初步估算,起码要五千万美元的前期投入。”
方鹤成微微抽了一口凉气,无奈地摇头,说,“这个很难。”
两人沉思了下来,各自抽着烟。
过了好一阵子,方鹤成若有所思起来,斟酌了一下子,道,“你手里不是有外汇吗卖给日本的石油,红星厂也是能创汇的。”
李路说,“但总不能让红星厂用外汇和红星防务公司进行置换啊。”
方鹤成笑着摆手,“那当然不会。”
用华夏币去换红星厂的外汇,这种事情太欺负人了,国家不会这么干。这本身红星厂的外汇在使用上就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连这点权利都剥夺掉,无疑是杀鸡取卵,因此方鹤成是很清楚不能这么干的。
如果将改开当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话,那么红星厂就是军工分战场里的顶在前面的先锋部队,不但不能釜底抽薪,还要在后方提供支持。
因此方鹤成并非那个意思。
李路倒是一时半会猜测不到方鹤成所指,等着下文。
方鹤成道,“红星厂接了新光明厂的股份,这不就解决钱的问题了吗”
难怪李路想不到这一着,他又怎么能想得到去接新光明厂那百分之四十五的股份,在他看来这是不可能的。
他下意识地说道,“那不可能,新光明厂不可能愿意出让股份。红星防务公司一年创汇上亿美元,几个省份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红星防务,他们不可能愿意。再说,退一万步说,新光明厂愿意,省里的主管部门也不会同意的。”
方鹤成摆手笑着,语气却是不容置疑,“容不得他们不同意。新光明厂是部队移交出去的,我们的意见,那还是有点作用的。再者说,新光明厂已经专为民用工厂,既然如此,他们就不要再参合军工制造。至于创汇,新光明厂完全可以作为红星防务公司的供应商嘛。”
李路愕然,随即苦笑,说,“首长,我当然是愿意接新光明厂的股份的,只是这大概需要部队这边花大气力去说服他们出让。”
“这个事情我来办,我找他们主管领导谈。”方鹤成道,“现在的问题是,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能不能解决外汇投入的问题。”
李路说,“我保证没问题。第二批原油有差不多十万吨,三个月后会在陆港这里和日本三井公司进行交割,价值大约在两千五百万美元。因此完全没问题。”
就算速度再快,谈成之后到落实,也需要最少三个月的时间,因此李路这边是没有丝毫问题的。
“小李,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你必须全力以赴,把这个项目敲定下来。你能为陆军争取到全面深入接触世界先进水平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机会,你就是部队的功臣,是对国家民族的有功之人。”方鹤成严肃地对李路说。
李路心中凛然,说道,“首长,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首先是国营工厂的干部,然后才是私营企业的投资人。我个人分得清楚轻重缓急,从来是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要部队需要,我没有丝毫的犹豫,一定会全力以赴。同时我也希望部队能够为我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好让我腾出手来对付那些洋人。”
“这个我可以给你保证。”方鹤成果断地表态。
又谈了其他一些事情,方鹤成吃过午饭就坐车离开了红星厂,径直的去视察陆港的驻军去了。
红星防务公司的百分之四十五股份握在新光明厂手里,振兴公司出面去谈,说服他们出让这百分之四十五股份给红星厂,加上李路手里的百分之二十,那么李路就是红星防务的第一大股东,有绝对的控制权。
李路不愿意接振兴公司的股份,是因为他希望能够给部队留下一个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外汇的渠道,由此来支持部队的装备更新。至于新光明厂手里的,他可就不会客气了的。
当前红星厂已经获得了相关的牌照,已经完全具备了接受军工企业股份的条件,因此李路并无什么可顾虑的了。
第二天,李路带了张卫伟和万山以及江豪,照样开了那台挂预备役部队号牌0的柴油版0,径直往贵州方向而去。
第411章歌星厂
四六零厂和三二五厂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在六十年代建设大三线的时期,沿海地区大量工厂向内陆转移,或者抽掉精干人员和设备组建新厂。因此有了三线军工体系。
按照当时的想法,就是建设第二套工业体系,由“一”变为“二”。让国家下定决心的根本原因是中苏危机,具体的导火索便是珍宝岛冲突。也就是当年为了对抗苏联修正主义。新中国的工业体系自“156”工程起,所谓156工程,便是苏联援助新中国156个工业项目,基本囊括了工业领域。
老大哥要当老大,要把中国当成小弟来使唤,中国那是不能够答应的。起了冲突,老大爷在北方边境云集了上百万军队。大纵深机械化突击战术理论让部队寝食难安,又因东边有美帝国主义的威胁,我海军弱小几无,那个年月,中国的外部压力几乎是历史以来最大的。
因此,倘若开战,如何保存工业生产能力再来一次长期人民战争,成了摆在眼前的最大的一道难题。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霸战略出来。
于是有了三线工程将全国分为三线地区,沿海为一线,尤其是东北地区,大量的工或举家搬迁至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内陆地区,或抽掉精干人员和设备在内陆地区建立备份厂。
于是新中国有了两套工业体系,打烂了一套还有一套。
直到今日,当年搬迁或新建与内陆地区的工厂,都还在极大地带动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甚至多为当地工业的龙头企业。
比如成洛马厂,何尝不是成都当地的工业支柱型企业。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军字头工厂,是当年掌握着中国最先进工业技术的企业,极大的带动了地方相关企业的发展。
具体到四六零厂亦是如此,只不过在此时,这个工厂尚且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远没有二三十年后那般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