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2 / 2)

gu903();胤礽已经把脑海中这段时间的历史课本和影视小说中得到的信息“抠”出来了。有些可以人为改变的事可能会改变,但因客观情况导致的大事件绝对不可能改变。

比如欧洲过几年会到来的大寒害。

大寒害进一步削弱了法国和荷兰,现在还是神圣罗马帝国名下的德意志诸国靠着高价卖粮食迅速崛起。

我大清,嘿嘿嘿。

这些关于未来的事,胤礽无法和别人分享喜悦,他只能自己偷着乐。

胤礽让常泰收购粮食有非常正当的借口。

第一,中国向来有“民以食为天”的认知。再多的金银财宝,也抵不过粮食重要。

康熙目前还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生活比起历史中其他皇帝不算太奢侈。金银虽好,够用就行,不如全换成粮食。

康熙期盼着把各地粮仓都堆满。这样还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二,胤礽诱导康熙研究世界局势,他们判定,这些西方国家停战是暂时的,为了海外殖民地,他们一定会持续战乱。

战争最重要的是什么?粮草、武器和人。

有个军事家说,打仗就是打后勤。粮草是重中之重。

他们大量收购西方粮食,反手一卖就能翻好几倍,甚至能左右战局。

这些国家知道粮食的重要吗?肯定知道。但他们无法阻止国内资本家向大清贩卖粮食。

粮食是所有国家都有的东西,正常时期根本卖不出高价。用粮食换取大清独有的丝绸瓷器和其他富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物品,对资本家而言划算极了。

大清即使开国出海了,这些好东西也是有价无市。随处可见的粮食就能换,还不划算吗?

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小苗苗都属于自由资本主义,他们还没吃亏,不知道自由资本主义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损失。只有吃够了苦头,自由资本主义才会委委屈屈改变成国家资本主义。

在有英明的君主统治时,专·制不会输给自由,制度不是一切。

只是君主制受限于君主个人的能力,总体上肯定比民主制更差。民主制就算左手倒右手,也好歹能换个人,换个思路执政。

胤礽能趁着大清还拥有英明君主的时候,把双方国力拉开。这样就算后来中华大地仍旧会重燃战火,血厚不怕掉血,恢复也快。

这粮食期货,我炒定了!

圣诞节是所有信仰上帝的教派的圣诞节。

这个充满宗教意味的节日,胤礽拒绝了所有贵族的邀请,乖乖待在家里编译经济学书籍。

那些贵族都表示了理解。

大清不搀和任何西方宗教的斗争,自然也不会参加任何宗教的聚会。

如果是其他国家,他们可能会群起攻之。但对于强大的大清,大清两不相帮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当然,若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他们就要开始讨伐大清这个“异端”了。

这段时间,胤礽也没有一直待在庄园。

他也有派人出去,继续寻访人才。这次他寻访的不是科技人才,而是文艺人才了。

当然,只是名义上寻访文艺人才。其实……科学家大多是全才,懂的都懂。

大清礼仪之邦,也是礼乐之邦。

礼和乐从来不分家。

那么大清人寻访西方的音乐家,很合理对不对?

琴棋书画都是大清人爱的雅事,那么大清人去寻访画家诗人作家也很正常对不对?

胤礽抱着自己的一点小心思,让人大肆购买已经去世的、自己认识的一些大音乐家大诗人大作家的手稿,甚至把对方遗产席卷一空。

他用的借口是,很心痛欧洲居然没有重视这些人才。如果是大清,这些人已经是人人追捧的大师,并且被授官了。

他决定把这些快被贫困潦倒的后代们卖掉的珍贵手稿和遗物带回大清,为这些人建立一座博物馆。

“我们大清是重视历史的国度。”

胤礽如此诚恳,一些大师的后人抱着长辈的遗物主动来访,希望免费送给胤礽,将先辈的辉煌留在大清保存。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在十七世纪后期出现。直到1753年大英博物馆成立,才有了第一座面向公众开放的公立博物馆。

所以胤礽这个理念,在当事人看来高尚到简直可以被称为冤大头了。

而胤礽是大清皇太子,这些手稿在当时又并不珍贵,甚至非常廉价,和废纸没差别。一个强大帝国的皇太子搜集一堆废纸,能图你什么?图你废纸柔软好擦屁股吗?

大清皇太子当然是出于纯粹高尚的情操,才会做这些事了。

胤禔:“博物馆?我们大清有这东西?”

大清众臣:“……”

胤禔:“罢了,弟弟说有,回去本王就给他建一个。”

大清众臣点头。他们认为这个很有道理,可以建造。

先把自家文物搜集起来展览!我们的历史当然算第一位的!

胤禔:“音乐书画文章写得好就能当官,大清有这事?”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