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事情确实如此,乐毅出奇兵占据了卫弓州。断了桐城守军后撤之路,唯一可以离开的通道就变成了野狐岭,然而野狐岭小道易守难攻,同样的,也不适合大军通行,尤其是野狐岭道狭长,就算出了岭,两侧也不宽阔。如果燕军在谷外设下营寨,燕军固然打不过去,但夏军也别想轻易通行。至于前后夹击,那更不要想,野狐岭那狭长的地形,根本就不适合军队通行。阅读最新童节就洗涧书晒细凹姗齐伞
第六卷草原风云第465章乐毅的图谋
桐城县东为浚县,过了浚县的野狐岭,就是大夏核心州府沐风郡,北面为辽地卫弓州,南面为燕国的千湖郡,可以说是通衢之地,战略要冲,昔日辽,燕大战,就是围绕着桐城县和卫弓州两地展开的,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桐城可以说是一座重镇,经过数次的扩建和加固,已然有了坚城的模样。
桐城,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两里,烽火六年前,为燕国占据,烽火六年底,大夏兵出野狐岭,占据了桐城,浚县两地,作为大夏伐燕之踏板,前冲。此番为了抵挡燕国的发难,大夏在桐城内驻扎了近四万兵马,西府常备的三个军,另外还有三千城卫营,由西府将领李笃为主将,除了在桐城驻有大军之外,在桐城东的浚县,还驻扎了五千城卫营,以保障浚县安全。
李笃,大夏渤海籍将领,西府未建,为西大营时为西大营副总管,麾下统辖一个渤海军,烽火五年,撤营建府,李笃被任命为西府两军都指挥使,将军衔,随着薛仁贵在辽地东征西讨,烽火六年被册封北林县子爵,烽火七年,被派到千湖郡镇守地方。烽火七年中旬,与禁军两卫合力拿下了宝州道,烽火八年六月,被派往桐城,统辖桐城三军。
李笃在军事上并没有耀眼的功绩,却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镇守桐城,威慑着驻扎在桐城县外的燕军,接任桐城镇守使之后,李笃就下达了加固城防,囤积粮草等诸多将令三个月的时间,桐城的城防加固到四丈宽,高三丈半,城内的粮草可供城内军民吃用半年以上,城内各种军需库房堆满了兵甲器械,滚木礌石,城外的护城河也征集民壮加宽加深,引浚水入护城河,并在护城河外,挖掘两道护城壕沟,三月时间,桐城成了一个巨大的乌龟壳。
烽火八年九月二十七日,一直盘桓在桐城县南铜山县的二十万燕军突然杀入桐城县,兵围桐城,燕军的举动立刻引起了守将李笃的注意,桐城城门楼上,李笃身着一套白银装,乌黑色的铠甲两肩有着数根锋利的獠牙倒刺,显得有些狰狞。李笃是渤海人,身材高大,所以看上去倒有三分狠厉之色,身后披着雪白色的披风,双手按着桐城女墙,望向正在桐城外五里扎营忙碌的燕军。
而在李笃的身旁,还站立一个身着儒衫的文士,师闵,参谋部内二等谋士,隶属战役参谋司,李笃看着燕军的举动,不由地微微皱起眉头,对着师闵问道:“军师,你说这燕军既然来势汹涌,但又不攻城,反而做出一个要长期围困的姿态来,是为何故”
师闵也是看不穿燕军的意思,此番他们的任务就是固守桐城,如果实在守不住就择机而退,放弃桐城,不过能守住自然在好不过,燕军围而不攻,如果只是为了打算打消耗战。他们自然不惧,这些日子,城内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粮草,足以应付半年以上,师闵脑海里快速的转动着,道:“以桐城目前之防御,燕军就算以二十万兵马攻打,也不是旦夕可下,以我军储备之军需,可应付高强度的战斗一个月,尽管军中有两军士兵乃是新建。但骨干却都是老兵,想要猛攻我桐城,定然会让燕军损兵折翼,而以这三月不断的加固,扩建,城防十分完备,如果正面攻坚,我们倒是不怕,除非燕军在城内有内应,打算里应外合,一举破桐城”
“内应”李笃轻轻的嘟囔了一声,眉头舒展的对着身边的士兵道:“从今日起,全城进入战争状态,实行宵禁,城墙附近不准许任何人靠近,但有违反者,直接杀无赦,另外四门岗哨加派双倍兵马城区内也要加强巡逻,另外将街上那些混混地痞都给我抓起来,他们是桐城地主,想必能掏出一些东西出来”
桐城中有内应么,答案自然是有的,而且势力还不小,尽管大夏占据桐城有一年半多,但桐城内的百姓却依旧是昔日的百姓,而那些燕国的将领,官员早在大夏打过来前就跑了,没跑掉的也差不多被杀了个干净,然而老百姓却没有受到多少波及,而且桐城虽然被大夏占据,但这两年夏,燕之间关系时紧时松,说紧吧,双方陈兵近三十万,虎视眈眈,大有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意思,而松。自然说的是两国边界处的货场贸易,而这桐城就是其中一处,有燕人潜入城中的几率很大。
桐城这两年一直战争气息浓厚,随时都可能爆发大战,按理说,桐城内应该萧条的厉害,不说商户家家闭户,也会冷清的很,但桐城内内部却是畸形的繁华,尽管燕国这两年日子好过了不少,但李悝变法的核心,却是加强集权,短时间内提升燕国的国力,尽管燕国推行了新的田亩法,开辟了大量肥沃的农田,这两年也是风调雨顺,按理说燕国百姓应该是安居乐业,过上了好日子,其实不然,尽管开拓了更多的农田,并赎买了大量的牲畜,并学习大夏施行租卖,但受到外部局势的影响,以及燕国国内货币的短缺,燕国都不可能学习大夏高价购买粮食,并为百姓提供更多的生活物资,而为了整军备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升燕军的战斗力,所以百姓的田虽然多了,也有了大型牲畜帮着耕田,但赋税却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不少。
燕国一边推广田亩法,扩大耕地面积,租卖耕牛,一边增加各种赋税,将百姓除了自家吃食之外的生产全部都收缴了上去,这两年都是风调雨顺,倒还活的下去,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不过任何政策只要是人去实行,就不会都按着预想的情况发生,尽管李悝不断的清理吏治,但燕国那么多地方,李悝一个人又怎么可能兼顾的过来,靠近燕都地区的还好,但一些偏远一点的地方,那就是李悝所想象不到的了,本来燕国赋税就重,而这些上高皇帝远的官员在动动手,老百姓耕作的土地越多,最后剩下自己的也越少,加上租借的耕牛钱是需要还的,燕国国内粮食多了起来,但是因为大夏不断的吸取着燕国的各种货币,导致燕国内到处都充斥着大夏的钱币,而数量远远不够流通,燕人自己发行的燕钱,价值不高,而一头耕牛的价钱至少要十余两白银,粮食多卖不上价,而租卖还款是有期限的,弄的很多地方的百姓根本家中空有田,但到自己手中的却不够一家人吃食,还欠官府一笔钱。
而靠近桐城的一些燕国州县内的百姓则喜欢到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