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府知府冯某,本藉浙江临海县人。今同母某买卖到平西王藩下,当日得受身价银一萬七千两。后署媒人胡国柱”。
到平西王府的“卖身者,皆师事国柱”,所以刘昆说:“滇中有三好:吴三桂好为人主,士大夫好为人奴,胡国柱好为人师”26。
三桂的部属倚仗平西王府的权势,目空一切。一次,三桂派官押送贡品进京,中途宿店,遇一朝廷命官,携皇帝诏书已先住店。可这个解役官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挥起手中鞭子,驱赶这位钦命官,大叫:“天下更有何人大于我家指平西王者哉”27三桂的勋庄“管庄者杀人夺货,滋为民患”。凡人命、盗窃案,三桂“兵居半”28。
二撤藩方式的失误处
此处并非说撤藩本身算是失误,而是方式选择的不好,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可以有更好的方案。毕竟,康熙的方式造成了中国长达八年的内战,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也给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
李治亭在吴三桂大传中提供了五种撤藩方案,包括康熙施行的“三藩并撤”。李认为康熙的方案是最不成功的一种,本文倾向于接受李对康熙方案的认识,但对李所提供的第一种方案即“世镇边疆”和第二种方案借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却并不认同。
1,“世镇边疆”,在元代有蒙古亲王及明代沐英世守云南的先例。但元明两代世守云南的王公和皇族的关系,却并非三藩与满清皇族的关系所能比拟的,况且三藩和满清最高统治者之间还有复杂的民族关系在里面,即便相互间前期不出现矛盾和猜忌,也很难保证后来就能一直和谐下去。
2,很难说清廷在撤藩问题上就没考虑过“杯酒释兵权”的可行性,如果行得通,清廷应该会去一试。实际上,早在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顺治去世,吴三桂去北京准备祭拜时,就担心过清廷会否乘机把他扣留的问题。为防止清廷的意外之举,三桂处心积虑,特提重兵而来。他把部队分成数股,陆续启行。他还在前往北京的途中,其前驱部队已行至北京附近,“人马塞途,居民走匿”。这种情况,已引起了清廷的警惕,惟恐出现意外之变,命三桂不必进京,在京城外“搭厂设祭”29。
再者,较之宋初军队将领,三藩的军队多有私人武装性质,他们对军队的控制权比宋初将领要强得多。加上对清廷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满清统治者欲重演“杯酒释兵权”这个老掉牙的故事,基本没有可能。
3,李著中提供的另两个方案,“区别对待,分期撤藩”与“不急于撤,隔代解决”,笔者认为非但可操作性强,且也较容易实现。选择三藩并撤的方案,容易使他们因利益受损而走到一起,加强了反对派的力量。虽然在吴三桂刚叛乱时,康熙就调整了措施,停撤耿、尚二藩,但造成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只是相对减小了危害。如果一开始不急于求成,采取分阶段分批次撤藩的策略,各个击破,则损害会降到最低;“隔代解决”就是等三藩第一代吴三桂和尚可喜去世,待其第二代掌权时,乘他们年轻,威望不够,再行解决。这两种方案都极有可能避免叛乱的发生,收不战而屈三藩之效。
三、叛乱失败
“三藩之乱”是前明旧将与清廷矛盾激化的结果,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站在个人立场,说它是黑吃黑、狗咬狗皆可,但站在国家及历史的高度看,它是一场叛乱与平叛、分裂与反分裂的战争。同时,这场战争也“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维护民族平等的性质,具有恢复明朝社稷、实建汉家天下的企图”30,但这并不能改变这场战争是“叛乱战争”的本质。
对具体的战争状况,本文不过多提及,重点分析一下“三藩之乱”失败的原因。
反清战争初期,吴军处于战略进攻地位,战争形势对吴军是有利的。广西孙延龄、福建耿精忠、陕甘王辅臣的相继从叛,再加上台湾郑经出兵浙江,仅一年,“逆贼得据大江之南”31。战火蔓延,连河北总兵蔡禄也反于彰德,塞外又有察哈尔部布尔尼的叛乱。甚至连越南、朝鲜也蠢蠢欲动,伺机反清。清廷失掉半个中国,军事上处于极端不利地位。
吴三桂的振臂一呼,同时也点燃了汉人反抗异族统治的烈火,广大汉军和民众也参加和支持了吴三桂的行动,这在当时清官方文件中也有记述。如湖广总督蔡毓荣奏报:“闻浦圻今湖北浦圻县一带山中百姓,俱行蓄发,交通逆贼,今大兵进剿,前有贼营,后有逆民,殊为不便”32。又兵部侍郎温岱奏报:“吴三桂贼兵未到,而江西等省人民,反叛于建昌、饶州等地,抗敌满洲官兵”33。各省特别是叛军所到之处,都有大量的汉人百姓参加。连康熙也承认:吴三桂起兵以来,“各省兵民,相率背叛”34。一时间,“东南西北,在在鼎沸”35。
初期的形势对反清力量那么有利,何以后来会失败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政治上:1,不善于利用民心,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为反抗异族统治的矛盾。吴三桂在起兵数月后的1674年伊始,正式称“周王”,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改元“利用”。抛弃明朝旗号,让那些思念故明的人寒了心,在原明朝的部分士大夫中引起了消极反响,甚至把他看成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篡逆者。三桂很希望得到这部分人的支持,可是他们不愿跟他合作。就是在响应他叛乱的一些高级军政官员中,也产生了不满情绪。但吴三桂认为夺天下,不是靠一个空头名号,而是要靠自己的实力。忘记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儒家古训。
2,缺乏远大的政治目标。吴三桂在军事鼎盛时期,幻想与清廷“裂土议和”36,意图割据江南,甚至贿买五世从中斡旋,代为恳请。三桂此举,无疑是违背历史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