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而街道两侧的店铺同样是亮着明晃晃的灯笼,小厮们高声呼喝着招揽生意,甚至偶尔还能见到女子从街道上走过,虽然眼前这副景象不及上元佳节时那么热闹,但是与平时的白天相比却是强多了。
看着东京街头热闹的景象,李璋也是淡淡的一笑,估计用不了多久,京城就会彻底的放开宵禁。随后他却慢慢的陷入到沉思之中,对于科举的问题,范仲淹等人只能想出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且减少录取人数还可能得罪整个读书人阶层,所以赵祯对范仲淹等人的提议也持保留意见。
对此李璋倒是给出一个自己的想法,只不过这个想法却把赵祯吓了一跳,因为李璋指出,日后读书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甚至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全民读书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到时每年参加科举的人数将是一个天大的数字。
李璋的话也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推论,随着土豆的推广,大宋基本已经解决了粮荒,当然穷人肯定有不少,毕竟贫富不均在哪个时代都是个大问题,但随着赵祯对大宋的改革,只要不出意外,以后大宋肯定会推动教育的普及,再加上活字印刷也已经出现,所以读得起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有这么强大的教育基础,如果再像现在这样,每隔几年才录取一两百人,这点人相对于庞大的读书人阶层来说简直太少了,所以必须要做出改变,否则日后肯定会因为上升通道太小而引起一些人的不满,说不定还会造成大乱子。
在这种情况下,李璋给赵祯的建议就是官吏合流,简而言之就是把吏员也纳入到了朝廷的官员体系中,因为在这个时代,官与吏之间界线分明,官有官身,入了官籍,而吏的身份依然是普通百姓,阶层并没有上升,但却可以行使一部分官府的权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吏的招募也十分混乱,有些有是各级官府官方招募的,有些则是官员带过去的,有些则是当地的关系大户,他们在当地的势力盘根错节,哪怕官员也要依靠这些有关系的吏员统治地方。
可以说朝廷中枢放弃了吏员的人事大权,而是下放到各级官府和官员手中,而且吏也没有官身,更没有任期,这对于吏来说是坏事也是好事,因为他们不必担心任期一到就会被调走,可以在一地长久的经营下去,这也使得吏员更方便把持一地的权力,甚至有些官员都会被吏员架空。
李璋提议官吏合流,就是想要把吏也归入到官员之中,要知道吏的数量可比官员多上无数倍,比如一个县,一般只有知县、县尉和县丞三人算是正式的官员,剩下的全都是吏员,而如果吏员也纳入到官员体系中,就可以将中举的读书人分配到吏员中做事。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让中举的读书人从最基层做起,如果表现优秀,自然可以得到升迁的机会,毕竟官与吏之间已经没有了界线,而且还能防止吏员架空官员,将吏员的人事任免大权也收归朝廷,可谓是一举多得。
不过官吏合流的建议虽然不错,但实施起来的难度却是极大,一来绝大部分读书人是看不起吏员的,毕竟一般来说,只有科举失败的读书人才可能选择去小吏,二来吏员的地位低下,有些官员招募吏员,其实就是拿他们当仆人看待,以读书人的高傲,如果通过科举后再去做小吏,肯定会受到极大的抵制。
另外吏员这个阶层也实在太庞大了,而且他们中许多都是现在制度的受益者,如果让更多的读书人参与其中,肯定会动了他们的利益,这也同样是个极大的阻力,最后还有官员,以前小吏的任免权有一部分在他们手中,可是现在朝廷要将这个权力也夺走,自然也动了他们的利益。
可以说官吏合流虽然看起来不错,但真正实施起来却要触动太多人的利益了,简直是吃力不讨好,至少在现在的这个阶段来看,想要在整顿官场的同时再触动这么多人的利益,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所以赵祯在听完李璋的提议后,也并没有立刻同意,而是说想要考虑一下,李璋也同样知道这件事的难度太大,所以也劝赵祯要慎重,如果实在不行可以等到整顿过官场后再做考虑,至到科举则可以暂时保持现状,毕竟这么大的事情,想要改革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决定的。
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不由得暗叹一声,其实他这个官吏合流的办法,主要还是和后世的公务员制度得来的灵感,只不过大宋的社会情况与后世相差巨大,所以想要推行这种类似的制度也极其困难。
虽然李璋在提议时,就知道想要让赵祯同意这件事十分困难,甚至连他自己都不赞成在现在这个时候施行,但是说实话,他心中还是有些失意的,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再好的制度也要符合当时的国情,否则只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就在李璋沉思之时,马车也马上就要回到李璋的家中,然而就在这时,却忽然只见一个黑影从旁边的街角窜出,猛然扑向李璋的马车
第六百六十八章喊冤
李璋的马车正准备要回家时,却没想到旁边忽然扑出一个人影,这让马车周围的护卫也都是吓了一跳,当即拔出武器将马车护住大叫“有刺客”,随即有两人飞扑上前要抓捕刺客。
不过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这个所谓的“刺客”竟然被一扑而倒,随即只听对方惨叫一声大叫道:“小人有血海奇冤,请定北侯为小人主持公道啊”
随着这一声喊,李璋也终于明白这个所谓的刺客竟然是个拦路喊冤的,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上访,只不过古代的司法更加黑暗,蒙冤之人更是数不胜数。
为此大宋也设立了登闻鼓,只不过登闻鼓并不是那么好敲的,有时就算蒙冤之人冒死来到京城,但却根本没有敲响登闻鼓的机会,甚至就算是敲了,也可能传达不到皇帝的耳中,于是就有许多人想到另一个办法,那就是拦住朝廷的重臣半路喊冤,虽然成功的机率很小,但对于他们这种走投无路的人来说,也不失为最后一丝希望。
不过李璋这时却是暗自一皱眉,虽然他身居高位,但并不掌有实权,更不管这些诉讼案件之类的事,所以这个人喊冤喊到自己的车前实在是找错了地方。
想到这里,李璋也有些不太想管,毕竟大宋这么大,有冤屈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他件件都要管的话,恐怕就算是把他累死也管不完,于是沉声吩咐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