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各地奏疏当中所说,士族高门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百姓也翘首以盼,等待南征军以胜利开局,燕王相信也放心了。不然让张宾感叹的是,这次不论是南北士族都同心同德,真是令人意外。”张宾抱着一摞奏疏不由得感慨,燕王的名声是天下皆知的,甚至就连燕王本人也对此一清二楚,这种万民拥戴的事情竟然出现了。
“士族高门不过是在分摊风险罢了,对他们而言家族传承最为重要。谁让各个都在猜测,本王到底从上次南征当中聚敛了多少钱财,才能以苦寒之地幽州击败各路敌人呢?可惜他们不知道,南征聚敛钱财有底气击败各路敌手的消息,也是本王放出去的。”司马季冷淡的笑着,“效果倒是非常好,都准备大捞一笔呢。”
至于派出各家子弟加入南征,这件事就更好理解了,现在大晋法家当道,谁都知道法家几乎除了宗室看谁都像是百姓,现在可能还能和士族高门相安无事,可士族高门在军队都在司马季手中的前提下,没资格翻脸,就选择分摊风险,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谁让大晋是分封制的呢,司马季虽然名言中原不在分封,却也没对分封制大动干戈。事实上他没有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吞了东南亚的把握。要知道中央集权太高了,一旦中央迟迟看不见收益,就可能不再投入。
我大明的下西洋不就是这么没的么,虽然司马季认为下西洋的意义没有想象中的大。因为下西洋的几十年当中,所走的是老航路。那条航路之前一直在阿拉伯手里,更早之前在印度的朱罗帝国手中,说大航海没有一点问题。可承担不起开辟新航路的意义,而开辟新航路才是西方大航海的真正意义。
不过要是一直持续下去好歹有个念想,没准就能在以后的日子里面有所突破呢,可停了就连念想都没了。这还不能像是其他问题往清朝身上一推,毕竟那个时候女真距离成气候还有将近二百年。
按理来说司马季应该对士族高门的配合感到高兴,可他其实没有高兴的意思。在他看来,这就是王衍狡兔三窟的翻版,而且这次不是一个琅琊王氏这么干,而是帝国境内的士族高门都在不约而同的这么干。
八王之乱后期天下已经不稳,因此他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退路。青州和荆州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物产也很丰饶。因此,王衍就让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三窟了。”当时有见识的人都很鄙夷他。
而王澄、王敦现在都在上疏要加入南征军当中,为我大晋开疆辟土。
中央集权越来越猛烈,士族高门现在没有反抗的力量,便开始曲线救国保存实力。毕竟理论上大晋是一个分封制国家,而且从司马季流传的出去的地图看来,很适合躲避他们躲避燕王的威胁,留条后路不是坏事。
“百年之后你们会不会拥戴当地藩王裂土分疆脱离大晋?”张宾离开之后,司马季拿着王澄、王敦请命出征的上疏喃喃自语,“你们出海本王不拦着,但最好别有对抗的意思。兼并中南半岛之后,本土的力量可不是英国一个小岛可以相比的。”
大英帝国那种本土一个岛,人口不过两千万的存在,和现在的大晋可不能相提并论。要知道现在的大晋,已经比十九世纪的英国本土人口多了。本土潜力就不是一个级别。司马季也就认为英国外交做的很棒,在衰落的时候布局很牛逼,其他也就一般般。
以后海外的封国要是有脱离大晋本土的意思,绝对不可能像是美国独立战争那么随便。隔了一个大洋,欧洲大陆有其他强国牵制英国,而在东亚中国可是一家独大,南海的距离也不能和大西洋相提并论,再者中南半岛还距离那些群岛不远。要是以后有藩王拎不清要列土封疆,那绝对是在找死,还会连累岛上的晋人也被屠灭。
对待孤悬海外可能会割据的岛屿,司马季都已经做出了如何处理的态度,他是故意让晋军上夷洲岛,亲自下令杀的夷洲岛一个人不剩,希望这件事能让出海的藩王清醒一下。
gu903();考虑再三,司马季让府中中书侍郎,将上疏要出海,为我大晋开疆辟土的士族子弟的奏疏全部挑出来,全部准许,至少现阶段可以让国内的士族力量更小,经过多年的努力,笼罩在帝国上空看不见的天花板,已经出现了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