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开发浪潮(一)(2 / 2)

来到新汴港的三千户移民毫无疑问选择农业的不会太多了,撑死了一半罢了。特别是那些出生在本土的东岸移民,他们在家庭里本身就是没有继承权的非长子,从小干够了农活的他们中很多人不想再干这个“没有前途”的职业了。他们抱怨这个职业过于辛苦,收入却不及预期,就连他们继承了家产的兄长都有些不太情愿继续从事农业,更别说他们了。接受过粗浅的小学教育的他们,更中意一个政府职员的工作,至不济,他们也想去商店里从事商业工作等服务性工作。去工厂做工当然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可能需要一定年限才能学习到足够的技能和技术,但胜在发展前景不错,收入也较好。

总之,种地是不可能的,只有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才会考虑!

当然有人不愿意种地,自然也有人愿意种地了。这些人多是转正的非国民劳务工,或者是来自远东的移民。这些人来自传统的农业社会,对土地还是较为看重的,因此对于能够分得一份五亩的起始份地,其实还是比较满意的。而且,他们也是真心愿意去垦荒种地,觉得土地比什么都实在,比什么都让人感觉到安全。这些人,说实话才是垦荒的主力。

而考虑到如今农村不愿意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政府也在考虑是不是适时地修改一下政策,即原本个人拥有土地三十亩的上限是否需要破除了?这个政策,说实话在执行了几十年后的当下,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当初是考虑到东岸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较低,给你太多地你也开发不了,同时虽然东岸地广人稀,但土地兼并这事必须从一开始就立好规矩进行抑制,再加上政府手里保留更多土地以出售获利的因素,因此就定下了个人拥有三十亩耕地上限的政策。

但现在东岸农业机械化程度与日俱增,使得个人耕作更多的土地成为了可能。再加上现在农业不景气,农民收入普遍下降,且是持续多年的下降,农村愿意种地的人已然不是很多了。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也没必要继续墨守以前的成规,适当变通一下,将这个上限提高到一百亩,应该问题都不会很大。

当然了,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就已经成了必然。否则的话,你就是给他们再多的土地也白搭,他们根本没可能有效地进行开发,获取收入。反而还要白白地缴纳田税,这可就不美了!

有农业合作社出面采买种子、租赁机器、购买保险、销售产品,农户们的生产成本将会降到最低,这就节省了很大一笔钱了。而考虑到他们人均耕作的土地面积大大增加,这人均粮食产量肯定也是大大增加了,这同样也是很大一笔钱。既开源,同时也节流,农户们的收益想不提升大概都很难了。

在这个过程中,唯一不满意的大概就是陆军了吧。现在东岸陆军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农家子弟,退伍复员后的军人很多也都去了农村基层当官,这是他们最大的基本盘。如果农民的数量减少了,他们的影响力肯定会大大减小,这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不过他们也明白,这其实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阻挡的。因此,据说现在陆军已经开始到城市里发展影响力了,尤其是铁岭、平安等重工业城市,他们招收了很多煤矿、钢铁工人子弟入伍,未来大概就是这么个玩法了,应该也是不错的兵源了。

这次首批来到新汴港的这一波三千户移民,据估算大概会有超过一千户从事农业。他们将分散到距离规划中的县城不算太远的近郊农村进行安置,同步跟进的除了东岸农业银行、国家开拓总局的官员外,同时也有陆军。

东岸农业银行向农户们提供种子、家禽(畜)乃至现金低息贷款,国家开拓总局帮助他们建立农业合作社,普及合作社的好处和运行机制。至于陆军嘛,则将会派一些伤退的老兵和下级军官,到这里来建立在乡军人会,然后撑起民兵的培养和训练工作,同时增加这些移民的凝聚力。

而上述这些举措,其实都是未来东岸人开发拉普拉塔地区的农业工作的标配模板。这些无疑需要招收大量的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毫无疑问一切都是值得的!尽快让移民们熟悉、安顿下来,就能尽快为政府创造价值,就能尽快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一点,政府上层还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