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1671年5月1日,两艘三桅帆船一前一后驶进了疏浚清淤过的灌河,然后顺着东南风一路上溯,最终停在了一个新设立的河港——响水港内。
响水港附近目前居住着数千清国居民,故此地又名响水镇,清国在这设有海关衙门(这似乎又是个从外界学到的新事物)、盐道衙门、河务衙门、响应营(使用西班牙大方阵战法的大编制营伍)、海防炮台等一系列的机构,所有小镇上的居民除少数盐工、菜农之外,基本就都是官员家属了。
另外,在稍远一些的灌河口附近,东岸人当年粗粗修建的灌河口城,也被清军利用了起来。他们在原范围上不断修缮、扩建,并参考了英国顾问的意见,加入了很多欧洲堡垒的元素,使得这座全新的灌河口城变成了一个可以容纳约两三千士兵和大量物资的中型要塞(外围几里外还修了一个容纳三千马队的骑兵营地),是响水镇的重要门户。
而在布置完灌河口一带海陆两方面的防务后,清国方面便与多年来一直私下里有所勾连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联络,然后共同决定将双方的贸易地点设在此处。至于说清廷与荷兰共印度公司贸易的地点,就很多了,最初是海州,当海州港在地震中遭到极大破坏、海退三十里的时候,双方又共同协商将交易地点设在了江苏省——一个清廷刚刚设立的新省,由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形成——沿海的一些地点。甚至于,有时候荷兰人还会冒险远去辽东半岛或杭州湾与清国进行贸易,也是看准了东岸海军力量不足,无法照应各处的弱点。
响水港虽然是个河港,但平心而论条件也是非常出色的,河阔水深,利于大船进出;同时河面平静,水波不兴,是一处非常优良的锚泊地。另外,灌河的腹地是素来富庶的淮安府,虽然当年让东岸人一下子搬走了五十万人,但这个人口大府的根基还在,很多未受波及的州县的人口还是很稠密的——即便是受到波及的山阳、清河、安东等县,在四野乡间仍然有大量人口存在着——再加上这些年来清廷不断从人口增长迅速的江南、河南等地迁移无地或少地农民到江北垦荒定居,这些都使得江北淮安府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诸如生丝、绸缎等外贸热销品的生产也是与日俱增,这为清廷带来了极大的财政收入。
所以,综合来说英国人与清廷共同看中了这个地方,也是有其道理的。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贸易港口,虽然不如长江、杭州湾一带,但考虑到那里与长山列岛同为东岸海军惯常活动的区域,危险性不低,作为商人来说最好还是避开那片海域。毕竟,东岸人的海军力量严重不足,封锁长江和杭州湾都很吃力,对其他地方自然是有心无力了。
豪克斯·克利福德不是第一次来到远东了,但以前多是以水手的身份,这次在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并在伦敦购买了船只后,他终于可以以船长兼商人的身份,航行到远东进行贸易,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一次不小的飞跃。
作为克利福德家族的后起之秀,豪克斯同样明白这次航行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在自己的叔叔死于东岸人之手(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大家都相信是东岸军舰抢劫了克利福德的船只)多年后,他们家族才刚刚偿清债务,并获得了一点可怜巴巴的启动资金,这次自己若是失败而归的话,保不齐家族又要从头开始了。
好在这次看起来运气还不错,一路上通行的几艘船只都令人惊喜地全须全尾地抵达了印度、澳门、厦门及响水港等地,没有如同以往那样在中途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于悲剧性地遭到海盗抢劫、触礁遇险、迷失航向等等。
克利福德的船只叫“乌贼”号,在伦敦打造,标准排水量460吨,拥有12门中小口径火炮,勉强称得上是武装商船。与其一同前来响水港的还有四艘同属于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分别是狭尾帆船“万丹”号、大型商船“皇冠”号(这两艘船历史上1671年前往台湾建立商站途中失踪)、武装商船“归来”号、“试验”号(这两艘船历史1672年成功开往台湾并建立商站,后来返回万丹途中遭荷兰人于邦加海峡俘获),都是几百吨左右的船只,载运了大量的火炮、火枪(清廷一边自制火枪一边进口,盖因英国枪质量比起清廷要好上不少,故每年还会进口一批)、板甲、望远镜、火炮观瞄称量器具等等,都是准备出售给清国的,非常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