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
那还是赵毋恤成为赵氏的世子之后,第一次在正式的场合被智瑶带着玩耍,然而看上去赵毋恤搞砸了。
有小道消息称,赵毋恤回去之后遭到了赵鞅的训斥,至于是训斥了什么,外人就不得而知啦。
总而言之,以前智瑶射艺精湛只是被小范围的人知道,经过一次狩猎之后,首先是在“新田”造成轰动,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的走动,必定会传遍列国。
病了将近两个月的智申在楚国和郑国的使节团过来,同时还有范氏的代表前来,再继续病下去会显得很不合适,甚至可以说这种情况下再接着生病,极可能会失去属于“卿”的权柄。
所以,智申在收到楚国和郑国的使节团正在赶往“新田”就已经病愈,才不是等两国使节团来到“新田”才病好了。
该懂得智申为什么生病的人都懂,不懂的则是因为身份地位限制,导致社交圈子高级不起来而不懂。
期间,赵鞅很没有风度地讽刺了智申几句,不过说完之后也就不再多讲点什么。
赵鞅只是想表达一种“碰上事就生病不是好的应对方式,显得没有担当,也会误了国家大事”,等等差不多的态度。
好像也是那样啊?要谈事情的时候,不愿意谈就生病,大家都这么搞的话,好多事情就不用做了。
智申本身性格偏向软弱,面对赵鞅的嘲讽只是受着,至于赵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智氏无法接受为前提,绝不可能因为脸面过不去就答应下来。
因此,赵鞅不得不同意了智申的方案,也就是在怎么攻打范氏方面划定战区,哪个家族负责哪一块。
“‘元戎’之意,复又南下我家亦需出兵。”智申当然没有答应下来,同时也没有拒绝。
时节已经过了春播,接下来有什么大动作都不会对农业产生太大的影响,要出兵就该下达征召令了。
这一次楚国的使节团到来,他们来谈的是楚国已经击败蛮氏,会占领属于蛮氏的地盘,希望晋国不要理解过度,因而造成什么不愉快。
蛮氏在以前属于晋国和楚国的缓冲区之一,两国都有实力一举灭掉蛮氏却没有那么做,然而现在楚国打破了那种默契。
赵鞅没有在蛮氏是否灭亡上过多纠缠,对楚国灭掉蛮氏表示祝贺,随后对蛮氏的地盘提出了主权要求。
智瑶得知赵鞅的做法后,感到很是惊奇!
知道赵鞅说了什么吗?他表示蛮氏的某块地盘自古以来就属于晋国,当地绝对能够找到相关的证明,比如晋人生活过的痕迹,遗留的陶器、铜器之类。
那可是“自古以来”啊!多么高大上的说法,尤其是晋国有实力也有能力,解释之前不过是搁置争议的做法而已,一句“以前是不想,现在需要了”就能定性。
当然了,疆域什么的才不讲什么“自古以来”,这一套要是管用的话,被诸夏消灭的许多异族后裔是不是也能用这种方法向列国讨要故土,领主存在争议的事情就要海了去啦。
智瑶说道:“楚国竟未一口回绝?”
是的,作为楚国正使的公子闾没有在第一时间拒绝,甚至表现出可以商量的态度。
智申说道:“子闾多次提及盟约。”
什么盟约?其实就是五六十年前发生的“弭兵会盟”,签订的盟约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意思是“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
从根本意义上来讲,那一份盟约更像是一张废纸,纯粹就是给两国找到理由不用每年都进行大战,算是一种暂时的停战,以后可以随时再开打,率先挑起战争的一方都不算悖盟。
赵武十分幸运的是晋国和楚国在“弭兵会盟”之后没有再次挑动超级大战,以晋国的定义就是赵武率领一些小弟取得了争霸的胜利。
后面楚国遭到吴国的暴打,导致楚国根本无力再行北上,某种程度上是让晋国的自我吹嘘得到了实现。
智瑶想了一下,说道:“如此说来,楚国不欲与我开战,仅是私下助力范氏、郑国。”
智申颔首道:“‘元戎’亦是此定论。”
他们都明白一点,楚国没有解决吴国的威胁之前很难北上。
楚国私下援助范氏和郑国?晋国哪怕看见了也应该装作不知情。这个是因为晋国同样无力南下,只能装聋作哑。
赵鞅当然希望智氏南下,哪怕仅仅是露个面都有利于晋国应对楚国,免得楚国认定晋国内部矛盾极大,对晋国内乱进行更大力度的干涉。
“如‘元戎’不欲与楚大战,大人或可率兵前往。”智瑶知道形式变了,智氏不能自绝于国家。
智申说道:“我亦是如此作想。”
父子俩意见统一,智氏很快就有所行动,携带征召令的家臣前往各处封地。
征召军队的时期,智瑶到“邯郸”来了。他主要是布置新一年的任务,再来就是对去年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