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2 / 2)

红袖不与他争执,只笑:“女人当官,有何不可呢?”

回京的那天刮起了风,前夜下了场瓢泼大雨,气温忽然降了下来,季节转换有时就这么快,不过隔了一天,夏天就成了秋天。

林渊先是嘉奖了随陈柏松回来的副将和小将们,打完一场仗自然是有论功行赏的。

官职赏的少,多的是宅子和地。

不过宅子和地还是朝廷的,只是减免多少年的租金而已。

如果朝廷要收回来也简单,把租金算出来给他们就成,再弥补当年的收成。

但对于兵丁们来说,这就是天大的好处了。

至于陈柏松,林渊不准备再封了。

如今陈柏松已经是将军,而林渊手里的大将军只有四个。

陈柏松这次的功绩也不足以让他就任大元帅。

毕竟所有人都知道,这次换成是谁,都能打下安丰,这个功绩不足以服众。

所以林渊就赐了他府邸和匾额,以及一个园子。

这个嘉奖看起来够重了,但是又没有超过限度,所以外面都觉得皇帝圣明。

奖罚也是有限度的,不能随心所欲。

不然就乱套了。

不过接下来林渊所做的事,才是真正给热油里泼了碗冷水。

——他任命一个从安丰过来的女子为都察院院使,从五品。

举城哗然。

宋石昭急忙赶紧宫求见林渊,进去就看见林渊正在吃双皮奶,上面还点缀着果脯和果酱,因为拿冰镇过了,上面还冒着凉气。

宋石昭先行礼,林渊免礼后他才站起来,一头是汗地说:“陛下……外头都已经吵疯了。”

林渊笑道:“吵什么?”

宋石昭:“自古以来,就没有女子为官的先例,就是唐朝时期,女官也只是内宫的职务,没有问政的……”

林渊:“朕知道。”

宋石昭一愣。

林渊又说:“所以朕才设了一个都察院。”

都察院是个新部门,现在还没人知道都察院是干什么的,各个都在观望。

林渊吃了口双皮奶:“所以不用急,总会有跳出来。”

那些想进都察院的人自然会跳出来维护林渊。

一个女子都能当院使,那他们进去了岂不是地位更高?

既然如此,陛下就不能错,哪怕是错的,他们也要说成是对的。

作者有话要说:都察院是清朝的部门,也没有院使这个职位。

第163章163

“老张头,来,好烟丝。”中年男子递给老张头一小袋烟丝。

老张头兴高采烈地接过来:“你竟还搞得到烟丝。”

男子嘿笑着:“我大儿跟着商人跑商呢,顺路给我带了点。”

老张头:“你家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男子家有三子一女,都养活了长大了,三个儿子一个跟着商人走南闯北,两个都出去修桥去了,女儿和妻子在家织布,这一家子的收入可不少。

男子叫郑六,虽说排行老六,但前头的五个兄弟一个也没活下来。

“那都是皇上圣明。”郑六点上旱烟,跟老张头对坐着抽起来,“不说乱的时候,就说去年,哪里想得到有今天这样的日子过?”

老张头吸了口烟吐出来:“你闺女是准备嫁出去还是招赘?”

郑六说:“嫁出去,她自己有主意,看上了城东赵寡妇的儿子。”

老张头惊讶道:“嚯!你闺女是真有主意。”

郑六:“那赵寡妇说了,我闺女嫁过去,她把我闺女当亲生女儿待。”

老张头听着。

郑六又说:“就是她对我闺女不好也没事,现在还有和离呢,大不了就离,我看离了以后他家名声臭了,再想找媳妇?做梦去吧。”

“现如今女的不愁嫁,男的愁娶呢。”

老张头叹气:“早些年谁知道如今日子这么好过……”

“我的大丫和二丫,都是我自己抱到城墙根底下去的。”

城墙人来人往,他把孩子扔在那,也是希望有达官贵人路过,孩子能有一线生机。

家里大人都吃不饱了,更别提养孩子。

更别提女孩了。

哪家扔孩子都是先扔女孩。

战乱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女婴和女孩。

如今报应来了。

光棍一天比一天多,女人一天比一天少。

更何况自从有了制衣厂以后,女人宁愿去上工也不愿嫁人了。

女人不愁嫁,就是年过四十的寡妇都有人求娶。

她们宁愿趁自己年轻力壮时多挣些钱。

老张头锤了锤自己的腿:“路也要通了,等通了路,就能赶车去镇上了,十里八乡连在一起,走亲戚也方便。”

“那路又宽又平,好着呢!”

郑六笑道:“到时候到了赶集的日子,我就去镇上卖些小玩意,也补贴补贴家用。”

老张头笑他:“你家还缺钱?”

郑六正色道:“我有三个小子呢,以后成家总不能还挤在如今的屋子里,我那闺女出嫁,我也得给她置办嫁妆,这笔开销省不了,总要省点过日子。”

老张头:“这倒是,你运气好,养活了四个孩子。”

老张头只有一个独子。

前头的两个丫头扔在了城墙根下头,后头的四个小子,一个夭折了,两个被卖去有钱人家当奴才,兜兜转转的只剩下一个了。

世道乱的时候,人命也不值钱。

卖了两个小子,得到的粮食就是再省也没吃到半个月。

“你多存点钱,给你家小子娶个媳妇,只要能生,生得越多越好。”郑六对他说。

老张头也笑:“正是呢,我这把老骨头还不到休息的时候,我得看我孙子孙女生出来了,我才能闭眼。”

世道好了,这几年各村生的姑娘都活了下来。

现在有的小子挣得还没有姑娘多。

姑娘哪怕不招赘嫁出去了,心里都还念着娘家。

现在村里不少人都靠自家姑娘去制衣厂上工活命呢,他们也从不催姑娘嫁人。

反正是不愁嫁的,不如多挣几年钱。

女孩们也翘了起来,非要嫁自己喜欢的。

“就说小河村赵三婶家的闺女,就偷偷跟她男人去官府登记了。”老张头说起这事还是一脸不可思议,“她爹娘嫌男人家里穷,想让她嫁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去当继室,她是个有主意的,自个儿拿了牌子去跟男人登了记,她爹娘也没了法子。”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