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麟听闻段祺瑞与徐世昌前来,起身对胡适等人说道:“还请诸位稍等。”
胡适微微一笑,说道:“赵兄,不如请二位入内一叙,也好让我等见上一面。”
听到这里,其他学者都纷纷附和。赵天麟想了想才答道:“容我先去见二位。”
见赵天麟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学者们心中不免百感交集,有人低声叹道:“北洋毕竟同气连枝。”胡适等人闻言,不由叹了口气。他们好不容易见到赵天麟,美其名曰祝贺赵天麟取得了世界著名学者的称号,其实是为了借机给自己某个正式的职位。这句‘北洋同气连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文凭卓著,享誉世界,三十九岁就成为中华民国的副总理,本人又风度翩翩。在许多文人墨客心目中,这就是从小说中里走出来的人物。偏偏赵天麟正如小说里的角色,颇有个性,一回国就当上国立北洋大学堂的校长,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在任上表现出色,却因为与北洋中央意见相左,便愤而辞官,去了四平追随何锐。
未能加入何锐政府的学者们大多相信,自己与赵天麟的差距并非源于学识不足,而是自己始终没有一展才华的机会。不管是北洋领袖袁世凯,或是北洋新秀何锐,都对赵天麟这根正苗红的北洋人才委以重任。10年间,其他学者始终郁郁不得志,赵天麟却高位上不断磨砺。今日云泥之别,全因出身不同。
原本这帮学者们因为何锐政府对英作战而生出观望之心,此时战争虽然未定,但亚洲国际法庭大获全胜,让他们无法继续顾忌,都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在何锐政府里混个差事。
此时段祺瑞与徐世昌已经见到迎出来的赵天麟。半年多没见过面,两位北洋前辈眼见赵天麟举手投足间更是稳重从容,心中皆是欢喜。段祺瑞不爱说笑,而且从政治原则来说,代表民意的国会议长段祺瑞乃是民国第二号人物。假如何锐突然去世,段祺瑞就会暂代民国主席一职。面对赵天麟的问候,段祺瑞只是微微点头。
国家文史档案馆的馆长是个极为清贵的职务,徐世昌反倒没什么拘谨,笑眯眯的看着赵天麟,“赵总理,我此来是替张公带句话。”
能让徐世昌带话的‘张公’,大家都知道是谁。赵天麟连忙问道:“不知张公有何吩咐。”
“我转述张公原话。”徐世昌答道:“亚洲国际法庭之事,赵天麟这小娃娃功劳极大,既然回了天津,请赵总理来家吃顿便饭。”
被80多岁的张锡銮叫小娃娃,还有几个月才满40周岁的赵天麟不觉得有丝毫不妥,当即问道:“张公有命,自当遵从。不知我何时前去?”
“张公说择日不如撞日,若是赵总理今日有空,便今日中午如何?”
张锡銮隐居两年不问世事,能被他主动邀请吃家宴的民国人物屈指可数。赵天麟也不推辞,直接答应下来,“我此时正与一些学者会面,等谈完后,便前去张公那边。”
听到‘学者’二字,段祺瑞心中就一阵鄙夷。全国所有省份的本地人士都有出任中央政府的官员,是为保证国内政治团结。那么政府官员的从共产党到保皇派的都有,就只能说何锐的确有气量。
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还只是个‘学者’,段祺瑞着实不想见那些人。话已带到,段祺瑞便告辞,“我等在张公府上恭候赵总理。”
送走了两位,赵天麟回到会客厅,不等诸多学者开口,赵天麟主动说道:“当下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在三方面所需的人员格外多。”
学者们见终于得到机会,心情都被拉了起来,当即有人慨然说道:“便是我等德薄才浅,也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值此大战英国之际,自当为国家效力。”
赵天麟很清楚这帮人的投机性,就当没听到这话,直接说道:“当下国家有三件事,第一件是抓获数万英国俘虏。这些人与澳新军团那些犯罪分子不同,如果甄别后没有犯下罪行,自当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而且对这些人来说,必须有人向他们传授中国先进的文明,帮助他们从不成熟的落后欧洲哲学荼毒中解放出来。”
听到这么一个差事,学者们虽然都觉得自己懂得中华文化,但是向英国战俘搞培训,与学者们期待的进入政府当官颇有差别。
沉默片刻,胡适说道:“宣扬中华文化,我辈义不容辞。只是何主席学富五车,我等若是班门弄斧,反倒不美。”
“自有人安排。”赵天麟答道。
其他学者听胡适这意思竟然是想直接从何锐那边接受差事,都觉得胡适未免太鸡贼了些。
赵天麟继续说道:“第二件,日本素来以华夏自居。未来只怕会与日本辩经,此当有所准备。”
当即有不少学者说道:“泱泱中华,岂能容倭人班门弄斧。若是倭人敢来,定然让其心服口服。”
见这些人如此有自信,赵天麟说出了第三件事,“经济强则国力强,诸位兄台当向外讲述国家未来的政策,让天下皆知中国方向。”
诸位学者们愣了愣。赵天麟这话可就意味深长,搞经济在学者们看来就是赚钱。他们若是有陶朱公的能耐,自然会去做。但是他们自己虽然做不了赵公元帅(武财神),可他们的亲属中却有不少人从事商业。但何锐政府的政策到底如何,学者们并不清楚。
就在众人考虑该怎么询问之时,赵天麟站起身说道:“方才段议长与徐馆长前来,是张公托他们叫我前去张公那边。时间快到中午,诸位,我得准备一下。”
听闻是张锡銮邀赵天麟,学者们哪里敢多话,只能起身告辞。离开赵天麟这里,那些已经有所选择的学者心中欢喜,只等着被通知。还没做出决定的学者们在心中盘算着那一条路对自己最有利。
到了门外,有些人想约大家一起吃个饭,众人也觉得有必要谈论一下。便在附近的饭店找了个包间,等坐下最后,有人酸溜溜的说道:“张公深居简出,此次定然是听到亚洲国际法庭之事,特意请了赵总理。赵总理这面子真令人羡慕。”
众人都觉得北洋对外的时候同气连枝,内部也分裂的厉害,北洋老前辈中只有张锡銮一人将所有身家都压在何锐身上,所以人人都想走张锡銮的路子。但张锡銮是何等人物,除了在大事上努力推动之外,从来不因为私人关系而举荐任何人。走不通这条路子的人虽然嘴上各种不满,其实心中都很佩服张锡銮竟然从不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