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古董会说话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38(2 / 2)

“姑母……”皇后忍不住呼喊出声。

孟古青原本想视而不见的,可这声姑母,让她还是心软了。

她嫁过来的处境,比她还要糟,可她毕竟也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儿。

科尔沁一个接一个的送女儿过来,却从不问她们在后宫过得怎么样。

既然来了,便只能自己在后宫生存。

“姑母……我……我害怕。”小皇后怯怯的开口,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罢了……好歹也是她的亲人,她便顺手帮她一把。

“三阿哥病着,他生母如今自顾不暇,你是皇后,也是国母,害怕不能解决问题,该怎么做你自己掂量掂量。”孟古青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小皇后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擦干眼泪,便去求皇太后加派太医,甚至请求皇太后,让她去看望三阿哥。

日子一天天过去,三阿哥在太医和皇后的照顾下逐渐好起来,可皇贵妃所生的太子却夭折。

顺治痛失爱子,悲痛之余百般安慰董鄂氏,奈何她无法承受丧子之痛,竟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

孩子,宠妃都接二连三的离他而去,顺治这才明白过来,他什么都不曾拥有。

表面上看,他贵为天子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夜里无法安睡,被噩梦缠身。

他拥有全天下,却求一知心人而不得。

曾经有人看透过他的心事,他却将那人弄丢了,曾经有人填补他内心的缺失,陪伴左右,那人却死了。

接连的打击,让顺治帝再也无法振作,他昔日的怯懦、狠绝、痴情都通通烟消云散,一同消散的还有他的壮志未酬,他对朝政的种种设想和打算。

他开始接触佛经,想要寄情于宗教得以安慰。

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皇太后察觉到,自己的儿子,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竟有出家的念头。

那天夜里,福临没让人跟着,自己独自来到了侧宫偏殿。

这里的清冷如同冷宫,他曾经的皇后被废为静妃以后,他便再也没来过。

宫门外,连个侍女都不曾见到。

他走近房间,孟古青正拿着针线活,自己缝补衣服。

听见脚步声,她抬起头,看见了他,眸底也是一片平静,就仿佛早知道他会来……不,是他来与不来都与她无关。

得到这个答案,福临的心中莫名有些不是滋味。

两人相视而坐,互相看着对方,孟古青的眸中一片平静,心如止水。

而福临,却仿佛有千言万语,眸中的感情更是复杂万分。

他数次想要开口,竟都不知要说,能说些什么。

最终,所有的言语化为一句话:“这些年,是朕对不住你。”

孟古青没有答话,微垂的双眸,仿佛应了这句话,又像从不在意过他。

福临心中钝痛,起身朝外走了两步,再度顿住脚:“我要离开了,你还有什么想要的么?”

这话中有话,他相信她听得懂。

她是那么聪明,能从他的噩梦猜到他的心事,自然也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

孟古青开口:“皇上,臣妾没什么想要的。”

福临无意中抬头,看见了放在桌上的那盏宫灯,屋里陈设老旧,只有这盏宫灯,依旧崭新的如同刚做出来的一般。应该是主人很爱惜,经常擦拭的缘故。

宫灯的琉璃上雕刻的囍字刺痛了他的眼。

他顿时无法在这久待,近乎狼狈一般的逃离了侧宫。

他当初废她的理由,是她善妒,喜奢侈。

可她这么多年来,问他要过唯一的东西,便是这盏宫灯。

……

故事讲到这里,小菁的眼中也含着泪水,它作为这个故事的见证者,重新回想起那些往事,也不免感到伤怀。

靳木桐看着她,忍不住追问道:“那,孟古青后来怎么样了呢?”

她话一脱口便有些后悔,她是废后,后来还能怎么样,不过就是悲惨的死去,和冷宫中的那些不知名的妃嫔一般。

小菁轻轻擦掉眼泪,缓缓说道:“后来顺治帝看破红尘,想要出家,却被群臣反对,更被皇太后阻拦,他最终沾染天花,郁郁而终。死前,他曾经下了两道密旨,一道,便是在他死后,将静妃秘密送出宫,送她回草原,不过不得回科尔沁部,从此只能隐姓埋名做个普通人,另一道,是给自己的儿子玄烨,嘱咐玄烨善待孟古青的侄女,他的第二任科尔沁皇后。”

“你说什么?孟古青竟然能离开皇宫,回到草原?”靳木桐惊讶道。

“嗯,这件事瞒着当时的皇太后进行,静妃在宫中失宠多年,早就避开众人耳目幽居深宫,假称她死了,或是干脆失踪,根本无人问津。就连她那个亲姑母,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康熙帝登基以后,前朝的宫妃都纷纷移居寿康宫,可宫中却再也没有静妃这个人了。”小菁说道。

靳木桐简直觉得难以置信:“这是真的么?孟古青真的能被送回草原?”

小菁点点头。

那时,紫禁城已经换了主人,八岁的玄烨登基,昔日顺治的嫔妃纷纷移居寿康宫中,宫人们也都纷纷换了主子伺候。

过去伺候静妃的侍女阿菁被安排到寿康宫伺候孝惠章皇后,也就是顺治的第二任皇后。

这天夜里,一个穿着黑色斗篷的女人,来到寿康宫后院,跟阿菁见面。

“公主!”阿菁见到来人,轻声惊呼。

孟古青将食指放在唇边:“你小声点,我不能被人发现,今天来是跟你道别,这些年,你跟着我受罪了,这些银子是我好不容易攒下来的,留给你在宫里防身。”

阿菁:“不不,我不能要,公主,你这是……要去哪啊?今天最后一批太妃们移宫,我也没看见你。”

孟古青笑了笑:“太妃?我连他皇后都不屑当,当什么太妃,这座宫殿已经困住我太久了,我要离开了。”

阿菁微微一愣:“离开……”

身为曾经大清国的皇后,竟然还能离开?

“好了,阿菁,你以后好好跟着她,她性子软,不会为难你的。”孟古青交代完这句,转身便要离开。

阿菁愣在原地,这才回过神来:“公主,之前那个宫灯,你虽砸碎了,可我将它的碎片收集起来,你……还要看看吗?”

孟古青的身影一顿,说道:“不了,我如今已经有了更重要的东西。它对我来说,再没那么重要。”

小菁说到这里看着靳木桐:“我想,她说的应该是自由吧。”

靳木桐点点头:“真没想到,孟古青最终能回到草原,无论她回去以后过得如何,的确也比一生困在宫中好得多。”

靳木桐想起之前检查的时候,木器修复组的同事说曾经有康熙年间的工匠试图修复这盏宫灯,却最终失败,便好奇问道:“小菁,康熙年间为什么会有工匠修复你呢?”

小菁想了想:“我一直被阿菁藏着,有一天被孝康章皇后发现了,阿菁原本以为她看见前废后的旧物,会发火,没想到却让内务府拿去尝试修复,只可惜我碎的太厉害了,才没能被修复。”

孝康章皇后,孟古青的侄女,在她离开以后还能善待她的旧物,也是个心慈之人。

靳木桐在百度上查到过,孝康章皇后虽被顺治冷落,没有亲生骨肉,却待玄烨很好,成为大清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太后,康熙也非常孝敬这位母后皇太后。

而曾经的废后孟古青,却无论在史书还是宫廷记载中再没了痕迹,她最后究竟怎样,去了哪里,无人知晓。

如今,只留下了这一盏刻着囍字的宫灯,在跟人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第109章

小菁又说道:“是阿菁救了我,她已经成为碎片的我捡了回来,让我有栖身之所,所以我给自己起名叫小菁。后来,内务府虽没有将我修好,却因为母后皇太后嘱咐过,所以他们将我小心收在了库房,这才让我能保存到现在。”

靳木桐听完小菁的故事,也十分感慨,真没想到,一盏宫灯的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故事。

废后孟古青的遭遇,顺治帝的心魔,侍女小菁,甚至那个默默无闻,二十岁就当上了太后的博尔济吉特氏,仿佛一个个鲜活的人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谢谢你小菁,告诉我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心愿吗?”靳木桐问道。

小菁摇想了想:“我已经在阴暗的角落里待了几百年了,当初,我站在紫禁城宫殿的屋檐下,看着一切的发生,虽也改变不了什么,可我毕竟是故事的亲历者,如今我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够被修复好,能重新被挂在长春宫的屋檐下,重新点亮一方地砖,仅此而已。”

靳木桐点点头:“我明白了,我一定会尽力完成你的心愿的。”

小菁终于微微笑了:“你可真是个善心的女孩。”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靳木桐便将清洗之后的宫灯碎片一点点的拼接起来。当然,她也不能只修这一件古董,木器组如今除了负责倦勤斋剩下的修复工作之外,还要接手刚刚开启的养心殿修缮项目。

所以只有靳木桐和潘志承主要负责宫灯的修复。

靳木桐修复小菁的同时,还修复了另外三件宫灯,分别是鱼形宫灯、五彩琉璃宫灯和蓝色玻璃宫灯。

有些宫灯的灯身,主要材料是玻璃,那便要跟镶嵌组的合作拼接,毕竟木器组对于玻璃制品的拼接技术掌握不如镶嵌组。

靳木桐在跟镶嵌组合作的过程中学到原来除了用胶粘贴之外,还要给玻璃的内壁涂上明胶,这样玻璃内壁上的彩绘图颜料才不会脱落。

之后,靳木桐还修复了一些以陶瓷比如珐琅彩为材质的宫灯,这让潘志承对她刮目相看。

文物修复师,往往为了精益求精,通常只学一门手艺,偶尔换组也会考虑相近的两组,像靳木桐这样,从陶瓷到书画再到木器的,的确十分少见。

而且从她拼接手上这个顺治时期的喜字宫灯来看,她对木器修复的掌握也十分娴熟了,陶瓷修复更是得心应手,难怪纪教授对她另眼相看收为徒弟。

修复小菁还剩下最后一个步骤,清理糟朽的吊穗。

其实这一批宫灯各有各的问题,可基本上都有同样的一个问题,那便是宫灯下方的丝质吊穗都有所缺失或者已经糟朽。

这些年来,各修复组从来没有对这些宫灯进行过修复,所以如何处理这缺失糟朽的吊穗成了一大问题。

靳木桐跟潘志承想了不少办法,也请了丝织品修复小组的同事过来协助一同修复这些吊穗。

只可惜,无论怎么小心清理,最终也只能保留其中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吊穗必须从宫外找。

靳木桐跟潘志承翻阅了清宫档案,得知原先制作宫灯的匠人由内务府造办处管理,专门为宫灯设了灯库,而这些匠人就住在东华门外的一条胡同里,如今这条胡同虽然已经没有灯笼匠人了,这个地名却保留下来,依旧叫做灯笼库胡同。

除此之外,清宫的宫灯也从外面采买,花样繁多,让人琳琅满目。

而乾隆年间,玻璃出现在紫禁城内,养心殿装上了玻璃窗,而玻璃材质也被用在宫灯上。

靳木桐同时还找到了一段传说,据说当年嘉庆皇帝为了庆贺乾隆的九十岁寿辰,从全国各地聘请各种工匠制作各式宫灯,只是宫灯还没有做好,乾隆便驾崩了。

工匠们没了活,有些返回故乡,而有一些则是留在了北京,在前门、天桥等地开设了一些灯笼铺,除了给宫廷做宫灯之外,也给老百姓做,于是便有一些老铺子流传下来。

靳木桐和潘志承查到这些之后,跟木器组、丝织品组的领导开会研究,决定再度启用宫外采买的方式,从老店居盛斋采购一批宫灯的吊穗。

由于宫灯一直是靳木桐和潘志承负责的,采购灯穗的事情也交给两人负责,陪同前往的还有丝织品组的一位同事。

三人来到了北京做宫灯做了一百多年的居盛斋。

这店铺位于大名鼎鼎的琉璃厂附近的一条小巷里,从外观看上去,十分不起眼。

据说这家店从嘉庆年间便开业,而当时的创始人世代都是做宫灯的,据说从明朝便开始传承,家族里历代也有不少人给清宫做宫灯,可谓是宫灯世家。

来到店里,这家居盛斋比靳木桐想象中要低调很多,店内到处挂着各式各样的宫灯,店主本人便在这宫灯的海洋中抬起头,招呼刚来的客人。

“哎,不好意思,我刚刚在忙着,招待不周啊。”

靳木桐拿出手机,翻出了几张宫灯的照片。

“老板,你这有没有这种宫灯的吊穗呢?”

老板戴上了老花眼镜,仔细的翻看照片。

“这些都是宫里的款式吧,你们是……故宫的?”老板抬头看向面前这个女孩。

靳木桐一愣:“老板,你怎么知道我们从故宫来的?”

老板笑了笑:“这也没什么,我们这家店别的啥都不错,只做宫灯,原先也是给宫里做的,给宫里的和给普通老百姓的款式有所不同,我自然就认得了。”

靳木桐有些兴趣了:“这是怎么回事?”

“你看看我店里这种宫灯,这就是宫里的款式,但是去掉上面两层宝顶。这样等级有别,也就能卖给老百姓了,后来一代代的传下来,我们接手以后自然也就遵循这些款式的规律。”

“原来是这样,那老板你给看看这吊穗吧。”

老板仔细看过以后说道:“这吊穗我们这有,不过没有现货,得定做才行。”

他说完,刚要把手机还给靳木桐,却看见了图片上的一个囍字。

他拿近了伸出手指放大照片仔细看这个囍。

“这个囍是在琉璃上雕刻出来再上色的,姑娘,如果我没认错的话,这应该是顺治年间的东西吧?”

这下,同去的三人都诧异了。

“老板,你怎么知道的呢?”

第110章

老板取下眼镜,滑动手机屏幕,指着宫灯的四个龙头说道:

“你们看这个宫灯的龙头,这是我们居盛斋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刻法,直到如今,这个雕刻手法依旧再用,不过这个宫灯非常特殊,你们看这个宫灯的龙头,通常,我们会在宫灯的立柱上雕刻穿云龙、戏水龙、行龙、降龙等等,甚至双龙戏珠,可这种上龙下凤的形式相当罕见,据我所知,只有一例。”

老板又将屏幕滑动到了琉璃囍字。

“你们再看这琉璃雕刻的囍字,这琉璃雕刻如今看来并不稀奇,可是宫灯的琉璃上刻字,而且还是刻的囍字,就相当罕见了。这宫灯的形制看样子是用于皇帝大婚的坤宁宫的,整个清朝只有四位皇帝在紫禁城中大婚,结合刚才那个龙凤呈祥的龙头,所以我推测是顺治年间做的宫灯。”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