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江山 !
第五十章风波平
从刘秀走出欧阳鹤营寨的那一刻,发生在大汉帝国的政治动乱,宣告完结。
这一场让整个神圣大陆所有国家都看不透,原因蹊跷,过程奇怪,最终结果让人困惑的事变,终于彻底结束。
在洛京城外,一场大大的流血厮杀,终于还是在忠于皇帝的军队包围中,在帝国三皇子,英王刘秀的努力下,消弭于无形。
虽然动乱发生在帝都,直接牵扯到帝国高层,但都发生了洛京一城,帝国其他各地并没有受到影响,就连边境换防也在正常进行,而且所有事情都集中在春夏之季,时间短暂,即使其他各国有心趁乱攻打汉国,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集结兵马,准备粮草。
而皇帝的病,也在这个时候,康复的差不多了。
大汉帝国也因此得以逃过大难,喘口粗气。
换防总兵,张铎在觐见皇帝之后,出乎意料的没有丢掉性命,只受到了官降三级,改为无权闲职的惩罚,而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一介布衣,实为名降实升。
而太子刘锐则在府前事变之后,不知所踪,即使皇帝下令在洛京各地严格搜查,也没有得到太子的一点行迹。
不过,御林军系统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清洗,尤其是太子直属“太子军”完全撤销,不在保留建制。
在这次御林军系统大变革中,太子党纷纷暴露,全部落马,甚至有一部分亲刘秀的中高级将官,也“不小心”受到牵连,罢黜免职,换上新的人选。
短短几天时间,帝国御林军就经历了一场几十年来都没有过的大风雨,新的御林军系统已经在皇帝的旨意下完全重建,由他亲自统领,王向佐代为指挥。
就连刘秀在这支新的御林军系统里面都没有熟人。
之后,就是论功行赏,有功之人各有封赏,而出乎意料的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太子一党却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只有迫害丞相亚恒的几人被打入死牢,家人发配边疆,而监察御史李唯才、光禄寺大夫孙康这些曾经太子智囊团核心人物,甚至还受到了皇帝的褒奖,接受了赏赐。
而在洛京所有动乱中,都起了关键作用的英王刘秀,除了得到皇帝的口头赞赏以外,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褒奖,就连亲刘秀的朝臣也仅仅得到了财物和口头嘉奖,并无实际性封赏。
只有刘秀那支在宫门前表现神勇,堪称力挽狂澜的暗军,没有被皇帝打散,保留了下来,对刘秀而言也算是一种安慰,但皇帝却有严令,禁止这数千人马驻扎洛京,因此所有人马在刘秀带领下,默默的退到城外四十里之外,安营扎寨。
几乎在短短的一日之间,洛京城里的政治势力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因帝国三位皇子争权而党派林立的朝臣,也开始集体收心,向皇帝靠拢,尽管为了各自利益,暗中依旧分派纵横,暗中结党,但表面上却是一片祥和,齐齐归心,再也不相互攻讦,安心治理国家。
皇帝用残酷直接的铁腕,以雷霆万钧之势,证明了他对帝国有着不可动摇的统治能力,所谓的纵横结党,分化起来,对他而言并非难事。
几日之后,皇帝下了一道圣旨,昭告天下:
“因太子蓄养死士,罔顾圣命,藐视朝廷,蛊惑朝臣,侵犯宫门,对上欺君罔祖,对下蛊惑百姓,不容于天下,不容于社稷,朕虽念及父子之情,然江山为重,岂敢存私情在心,故通告天下,废刘锐太子位,永世不用,钦此。”
圣旨一出,百官失色,万众惊愕。
百官失色因皇帝只废不立,众人皆以为事变之后,刘秀会承继太子位,结果皇帝只字不提。
而万众惊愕是因事发突然,京城之变还未传遍全境,废太子诏书先到,因此百姓以为帝国有大事发生,心中慌乱,甚而有好事者趁机造谣,说汉国有难,天下将乱,好在县丞及时查明,将散布谣言者及时抓捕,才没有引发大乱。
慢慢的,大汉国形势稳定了下来,而皇帝也终于想起来他的三儿子刘秀在事变中做的巨大贡献,将他召进皇宫,但刘秀进宫之后,皇帝却并没有接见他,而是将刘秀安置在皇宫偏僻处的一所庭院之内,被重兵看守,不能出门口一步。
圣意难测,不过如此。
又过数日,皇帝再发一道圣旨:
“近日,藩王刘弘文请旨,言平衍一役,帝国威势虽振,但未能趁胜直捣燕都,给其喘息之机,现燕国又有犯边迹象,直视我为无物,堂堂大汉,岂能受此大辱,帝国江山,岂容贼匪觊觎,朕顾盼左右,见英王刘秀处事果断,忠君爱民,实为大汉良将,臣子表率,堪当定边大任,特加为二品镇军大将军,仍领英王爵位,并特命节制藩属卫国上下所有军伍。着,刘秀,五日后启程赴卫,不得迟误,钦此!”
圣旨一出,帝国上下再次哗然,驻扎在洛京城内的各国使者又开始忙碌的传递消息。
说燕国犯边,实不可信,让刘秀赴卫,更多的是为了掌控卫国军事,将卫国从藩属变成汉境,
但北燕一直虎视眈眈,刘秀的暗影军团镇守平衍,刘弘文又无力收服暗影军,所以刘秀前往卫国,也算理所当然之事。
而让刘秀节度卫国诸军事,更进一步确立刘秀甚至大汉在卫国地位,而卫王肯定心有郁结,不甘己国轻被人并,所以刘秀此去,实为凶险,但所获也多,而由这更让人联想到,皇帝不杀太子,不斩二皇子刘钊,是否另有深意,难道是专门为了对抗这个越来越难以驾驭的英王殿下吗?
而且就在下旨之前,皇帝将刘秀以进宫嘉奖的名义囚禁起来,也是为了斩断刘秀与大臣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