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工程艇用两条机械臂抓住型材,启动动力,调整姿态。
“惯性有点大啊。”二号工程艇上的工程师抱怨。
“稍等,我回去再开一台。”
陈力说完,检查头盔,直接开启工程船船舱。
人飘到太空里,用法术推一推,抓着沿空间站外壁安装的攀爬杆移动,很快到达工程艇存放区,又开了一台工程艇来。
“你们不行啊,不如用机器人算了。”舱内的工程师吐槽。
“行了行了,先做着,我去遥控舱找机器人去帮忙。”一个较稳重的声音出现。
两台工程船花了十分钟,把型材送至空间站主体下方的一个吊架上固定,又回到出料口边。
此时已经有一台机器人飘在太空里,与陈力换班。
陈力仍然回到固定着的一号艇里,三号艇由机器人接手。
操作工程艇,配合着运输超长工件,对于机器人而言还是太难了些,这种型材一个工厂也就几根,不可能为此专门给机器人开发逻辑模块,那样还不如想办法做智能工程艇呢。
工作的过程,也是优化工作流程的过程。
工程师们花费八个小时,中间做出两次调整,最后由原本操作二号机的工程师回空间站,一人借着两台机器人同时操作两台工程艇。
这么看来工程艇做成遥控的似乎更好,但是在太空里要不停的计算相对位移,遥控的延迟很影响精度,只能做些粗糙的工作,比如现在的搬运工作。
八个小时过去,有了四根120米长的、四根60米长的u型材,以及四根60米工型材,配合其他不超尺寸的型材,它们一起成为工厂的框架构件。
不过在开始搭建框架之前,还有另一件事要做,要组装几个遥控型的推进装置,以保证工厂建造过程中,能够保持与空间站的相对位置。
这种推进装置很特殊,首先为配合工程,它需要做成可拆卸式的,意味着它自身就要拥有全功能抗辐射、高低温耐性、燃料储备等特点。其次还要推力够大且不能做平推,否则临近完工时工厂会有进万吨的重量,若是采用平推方式,就无法用简单排列提高推力。
这东西在地面上已经设计出来,大体呈金字塔形,其实从推力角度考虑,四面体就足用,只是同等高度下,金字塔形的内容积更大,设备与燃料罐的安排容易许多。
金字塔形的推进组,在不使用矢量技术的前提下,只要两个就能让工厂做到全向姿态调整,整体技术难度对于现在的仙宫空间站趋近于零。
反正只是自动化工程船出来之前的替代品,简单弄一弄能满足要求即可。
这边开始搭建框架,空间站本身又开始升级。
按玉剑山的划代方式,其实算不上升级,本次是为配合工厂模块的建造,做一些增设工作,主要用于储备水资源,以及材料的堆放平台和转运设备。
水资源在太空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水,连加工粉尘都难以处理,冷却、化学残渣,都需要用水进行快速处理,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把残渣打包丢到大气里去。
预计在等离子发动机工厂完成前,将水储备提高到接近一万吨,为了适应这样的储备能力,整个空间站还要增设一大堆推进器以保持轨道高度和转轨的需求。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