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剑看着滑向机库的新闪电,问旁边的刘香湘:“内部空间是不是变大了?”
技术积累了很多年,中间还有闪电4这样的成功产品,回过头来做新结构的闪电3,空间利用率肯定会高一点,而且抛弃陶瓷外壳后自重会轻不少,任务所需的推力、燃料都会降低。
刘香湘嗯一声:“我们空出一个有减压室和洗手间的驾驶舱,最多能支持四个人乘坐,后面会安排测试,以后就不用都坐救生舱上去了。”
坐救生舱上去的好处是一定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对应救生舱,缺点也很明显,机舱内部的空间被浪费了,即使是闪电3,在近地轨道的距离也是三十几吨的浪费。
“师父过来就是看闪电的?”刘香湘解释后反过来问。
“来见见范工几个。”
“噢!那个东西啊,我也觉得夸张了。”刘香湘跟着沈文剑转身边走边说,“我跟他们说了,让他们先把有把握的最低当量算出来,还没给我回信呢。”
移动到实验室区的过程,刘香湘介绍了下情况,核能组报这个项目的时候,没有预估当量,范工那边先算出反应临界值就打算上马。
专项项目展开前,使用的是院内常规资金流,里面涉及到一大堆预研发任务,分配到每个小项目里就很少。以核弹来说,临界值确认,可以作为依据判断人工聚变核爆炸是否能做到,既然核能组提出聚变核弹项目,说明临界值处在现有能力范围中。
几分钟后,沈文剑来到实验室区的接待会谈室。
范工被找过来说明情况。
“掌门,我们第一颗氢弹的当量做到一千万吨以下就已经很小了。”范工一上来就报出个夸张的数字。
核能组成员预计要用一颗三十万吨当量的裂变弹来引发聚变反应,而裂变弹做到三十万吨,已经需要用阵法增压外壳或加厚贫铀壳,否则会有大量的武器级铀浪费掉。
上了这么多铀,如果只爆两三百万吨的氢弹,好像很不划算的样子。
沈文剑问:“通过增加外壳强度,有没有可能把当量控制下来?”
沈文剑上辈子做的导弹就有用来运核弹的,虽然负责的是气动力和发动机部分,对于核物理也有一定认知。
氢弹是让外层的裂变弹尽可能把能量投入内部,外壳能多挺住万分之一秒,实际需要的裂变当量都会减少很多,理想状态是裂变反应根本炸不开外壳,壳内能级达到一定程度才爆炸,这样内核的反应会足够充分。
“很难,我们是第一次做,没有基础数据,各方面都很难做的精准。我们只能保证尽量吧当量控制在八百万吨附近,再低的话很难说能不能引起聚变。”范工说着劝道,“其实掌门也无需太担心,一千万吨在冷却带爆炸没什么危险的,就是有点震。”
……是啊,有点震,影响半径也就一千多公里的模样。
不过沈文剑这回也了解到核能组的难处,主要就是没有初始数据,有优秀的超级计算机都只能算一些基础公式,不能用来模拟核爆。
有这样的认知后,沈文剑稍作思考就答应下来:“行,立专项,你们可以开始准备了,我去给你们到刘长老那要钱,给我个时间吧。”
“两年,我们的准备工作已经很充分,两年内一定能看到结果。”范工很有信心。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