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决策(1 / 2)

相对于民间的各种议论,朝堂之上却没人敢出声反对。

因为这个决策是皇上亲自提出来的,其他人哪敢出声反对。

经缉事府大肆清洗后,许多原本支持大皇子的文官几乎被铲除一空,而这部分官员几乎占了文官集团的大多数。

剩下的勋贵集团自然不会跟新皇唱反调,如今朝堂之上几乎不存在反对的声音,所有官员和大臣都“乖”得不行。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决策与其说是顺天帝的意思,还不如说是安国公的意思。

现在朝廷大权,尤其是全国的兵权,几乎都掌握在安国公的手里。

如此重大的决定,如果不是安国公的意思,他怎么会表示赞成。

虽然这个决定颇受争议,但如果是了解南方各地情况的人可能会理解安国公的做法。

因为南方内陆地区的地方卫所已经多年未正经打过仗,其士兵可以说不堪一击。而且当地卫所私自盗卖兵器的情况安国公也是一清二楚的。

想凭这样的兵力和装备守住南方各个城镇几乎不可能,只会被胡人逐一蚕食殆尽。

因此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所有卫所的士兵集结起来固守一处,然后利用优势兵力抵挡胡人的进一步入侵。

虽然看上去是将燕南、臻远两省直接让出来,但胡人不会种地,更不会用心经营,每次都是抢完就跑,只要时间一长,必然无法久留。

等胡人的军粮消耗殆尽后,就可以组织大军慢慢收复失地,直至把胡人赶出内陆为止。

在安国公眼中,相比于抢完就跑、禽兽一般的胡人,刚刚占据完东北各府的西北军才是真正的大敌。

安国公担心驻守江南的数十万重兵刚一撤出转而去支援南方地区的话,西北军就会趁虚而入。

尤其现在临近秋收在即,缺乏军粮的西北军会趁机偷袭江南的可能性实在太高了。

江南各省是大魏的心腹重地,大部分钱粮都从此处所出。

江南一失,整个大魏将岌岌可危,因此他无论如何都不会调动镇定江南的兵马去援助南方。

就算真要调兵支援南方,也必须要等到秋收结束后,方可调部分兵力去做这件事。

安国公领兵多年,对自己的决断十分有信心,不会因为其他人的想法而有所动摇。

而这所谓的“其他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外孙:顺天帝赵焞丰。

赵焞丰曾经强烈反对将燕南、臻远这两省弃之不管,这跟白送给胡人有什么区别。

自魏太祖立国以来,有哪个皇帝做过这种荒唐之事。

相比于开国的魏太祖,赵焞丰最为佩服和崇拜的却是平定了西南和西北,将大魏疆土拓展了将近四分之一的皇祖爷爷魏武帝。

魏武帝生平多次御驾亲征,不仅将西南高原上的长毛族杀得一蹶不振,而且还把关外的胡人打得几十年不敢进犯大魏,是历史上极少数能将凶悍的外族压制得如此彻底的威武帝王。

赵焞丰自小就立志要成为魏武帝那样武功卓越的千古帝王,因此他才会从小练习骑射和刀枪,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像魏武帝那样御驾亲征、扫平八方,成就一番流传千古的大功业。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他刚登基没久,就遇到胡人内侵这种重大事件。

如今更是要被迫把整整两个省白白让出来任由胡人肆虐,这对于以魏武帝为榜样的赵焞丰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他在与安国公私下商议的时候,极力要求外公从江南调兵回防西南,尽快把胡人赶出内陆收回失地。

但安国公却根本不听他的建议,仍旧一意孤行。并且态度强硬地要求由他来发布这个政令,这更让他十分恼怒。

然而恼怒又怎么样,他现在根本一点办法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