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结果(1 / 2)

就在大皇子和他的幕僚在谈论此事时,池非则被宁志远叫到了镇国公府,把事情的调查结果跟他仔细说了一遍。

“还好你发现及时,乌香在沿海一带果然开始泛滥了,已经扩散至多个县城。

那些乡绅名流称乌香乃来自海外的风雅之物,经常聚在一起吸食,故乌香又被他们称为神仙膏。

由于此物在当地上流社会极其流行,于是逐渐扩散到有些家底的小康之家甚至普通民众,扩散速度极快。

姚敬堂去调查的时候,那些洋人已经开始对这些乡绅名流限价出售了,一斤卖到十两银子左右。

有不少二道贩子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从洋人那里购进一大批货,然后到更远的地方去诱骗其他人吸食,等其上瘾后再高价出售。有了这些人的加入,乌香才会扩散得这么快。”

“那现在姚大人已经开始行动了吗?”

“其实姚尚书早就已经做好了抓捕的准备,只是等皇上发话而已。

既然皇上已经同意彻查此案,并任命姚敬堂为临时钦差负责处理此事。

估计不用多久,姚敬堂就会开始大肆抓人,尤其是那些可恶的洋人。”

听到这里,池非并没有显得太高兴,反而露出一丝凝重的表情。

“怎么,你觉得有问题?”宁志远看他表情有异,于是问道。

“如果有大量洋人被捕,我怕会引起洋人的集体抗议。还有,我更担心今上会矫枉过正,直接下令海禁。”

池非的担心是有原因的,在他那个世界,明清两代海禁最为严重,到了乾隆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中国由此经历了漫长的闭关锁国阶段。

由于闭关锁国,中国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吸收不到国外的先进技术,甚至还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当时的中国严重落后于欧洲列强,为后来鸦片战争的惨败埋下了隐患。

可以说,中国近代的悲惨国运,正是从闭关锁国这一举措开始的。

池非不想因为这次的事,使大魏的皇帝直接下令海禁。

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后果可能比鸦片进入大魏更加严重。当然,这后果可能要很多年之后才会显现。

宁志远却十分乐观地说:“对付洋人我们最有经验,只要连哄带吓,他们自然就会乖乖听话。

至于海禁的话,倒是有可能。

皇上曾经提过,现在大魏的洋人越来越多,不好管治,如果不能加以控制的话,只能下令海禁了。”

池非正容道:“岳父,如果可以的话,请您一定要劝阻皇上不要海禁。

一旦海禁,我们大魏将会与外界断绝联系,连外面发生什么事都不知道,这可并非好事。”

“我身为武将,不适合掺合政事,这事只能由文官来做。

不过你放心,现在海运生意获利丰厚,皇上应该不会轻易海禁的。”

“希望如此。”

“对了,你之前不是奇怪我为什么让你这么早就在文学报上刊登乌香的实验图文吗?你现在想通没有?”

“我回去想了一下,觉得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皇上早知此事,因此岳父您才不怕此事提前见报。”

宁志远笑道:“果然聪明,一猜就猜到了。

实话跟你说,我把此事告诉姚尚书后,我们两人立刻一起去找皇上禀报了此事,只是没有说出你是第一个发现的人而已。

老姚还对皇上说,他想派三弟姚敬堂去调查此事,请皇上批准。

皇上不仅批准了此事,还任命姚敬堂为秘密钦差,并赐以尚方宝剑,赋予其先斩后奏之权。

前几天在朝堂上对姚敬堂的任命,只是皇上配合老姚演的一出戏而已。”说到这里,他忽然用手指沾了些茶水在桌面上写了一个“礼”字。

池非一看,顿时明白过来。

显然皇上是想借此机会把姚敬堂提拔到礼部尚书这个位置来。

怪不得继任人选迟迟未定,原来皇上心中早有定案。

看来,外界的猜测还是有点道理的。

皇上确实不想把礼部尚书的位置让给大皇子一派,以免其权力过大。

宁志远看他的表情,知道他已经想明白了,脸上不禁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这个女婿果然聪明,一点就透,跟聪明人说话就是轻松。

宁志远谈兴颇浓地说:“保皇派这三个字可不是随便取的。如果不能与今上推心置腹,又如何能够得到今上的信任。

阿真,你已经是自己人,很多事我也不怕告诉你。

我宁氏一脉能够历经数朝始终圣眷不断,就在于坚守‘放权’、‘不争’和‘固军’这三条铁律。

第一条铁律是放权,所谓放权,指的是兵权。

gu903();太祖皇帝在刚建立大魏之初,先祖是最先把兵权主动奉上的统领,因此才得到了太祖皇帝的信任获封国公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