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些惆怅的样子,老人家还是感性的,不能让朱家世世代代迁居在老家,想必心中确实有遗憾。
但,很快老朱的眼神就再度变得坚毅,道:“咱这一番出巡,最重要的事,就是想给大明找一个适合迁都的地方来。”
“你们觉得,咱们下一站,去何处考察?”
说罢,他扫视着朱棣朱樉朱肃各人。
这一番,明面上说老朱要移居凤阳小住,但暗地里,本就已经决定好了要和老朱一起到大明的四处看看的。
只是没想到,原以为只是单纯散心,老朱却在心里带上了这样的一桩大事。
老朱的眼神看向朱肃,朱肃想了想,本想说现在被称为顺天府的北京,但,后世朱棣迁都北京,打着的最大旗号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子守国门”。
但而今,草原已皆是大明之土,且大明也已经渐渐的站稳了脚跟,顺天已经称不上国门了,自然也不需要皇帝去守。
那么顺天是否合适,他便也不大清楚了。
想了想,开口道:“儿臣认为,无论如何,该将都城设在北方。”
“不为别的,只为粮道。都城在北,则南粮北运自然无人胆敢懈怠。那么万一北方遭遇天灾,朝廷便不至于束手无策。”
老朱闻言,知道朱肃说的是“小冰河”的事情。
若是后世小冰河当真发生,朝廷都城在南,皇帝又昏庸的话,或许当真会对北方发生的寒冷和灾荒视而不见。
但若是都城在北,一国之帝都都对小冰河感同身受,那么官员们对于粮食的调运,自然不敢懈怠。
这个角度是老朱原先没有想到的,他脸色郑重的点了点头。随后问了朱樉:“你觉得,迁都至何处适宜?”
“啊?我……儿臣,儿臣觉得西安不错!”朱樉就像是被老师突然点名的小学生,想了许久,决定蒙一个答案。
他也就去过西安,早年间在西安里镇守过一段日子。这时候,也只能想起西安来。
“西安……前唐旧都,不错。”老朱点了点头,西安,确实是他备选的迁都地之一,便也点了点头,没有过多追究。
“老三,你呢?”转而去问朱棡道。
“孩儿觉得,汴梁如何?”朱棡道。“汴梁乃豫州之分野,天地之中枢,八方之冲要,腹心之重地,其名曰大梁、曰梁州、曰汴京、曰汴梁,历代更改不一,可谓巩固金汤亿万年之地。”
“前宋故都。”老朱想了想,摇了摇头。“开封无险可守,且苦黄河久矣,咱在位这三十年间,黄河五次决口,开封皆居险处。”
“不妥。”
“儿臣思虑浅薄,孟浪了。”朱棡退下。
老朱又问朱棣道:“老四,你怎么看?”
“儿臣以为,当在顺天!”朱棣道。
顺天,是他前世“永乐大帝”所决定下来的地点,他自然是其忠实拥趸。
“爹,顺天府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据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於燕蓟。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啊!”
朱棣其实文化功底不弱,这一段话,倒也说的文绉绉的有理有据。老朱听罢,点了点头,认同了朱棣的说法。
因为朱肃已经发表过“当定都北方”的发言,老朱的目光便越过了朱肃,看向了朱雄英。“大孙,你觉得,咱们下一站,该去什么地方考察?”
朱雄英闭目沉思。他虽去过大宁,但其他去过的地方其实也不多。
但他也是果断之人,又所学渊源,思虑良久,便有了腹稿,方开口道:“皇祖父,孙儿觉得,该是西安更适宜些。”
“西安为唐时长安,长安故都,据守关中,控扼天下之地,万国咸通,集四海之奇珍。而今我大明盛况,正与当年之大唐相类。”
“大唐可以长安为都,我大明自也能以西安为都了。”
这一番话说的颇有道理。其实,老朱自己所瞩意的地方,也是西安、太原等地。
朱雄英向他建议西安,他便也动了念头。
“既如此,便往西安一行罢。”老朱拍板下定了决心道。
老朱意欲前往西安,一众皇子皇孙自是随行。
魏公徐达、定国公汤和两人回凤阳本是为了祭祖,兼看看这故乡风物。
而今呆了这一段时日,倒也看得够了,老朱邀他们同行,二人倒也并未拒绝。
于是一众队伍又再度浩浩荡荡,离开凤阳前往西安。
这一次虽不算完全隐匿踪迹,但却也不再大张旗鼓的打出皇家旗号。明面上,洪武太上皇帝还是仍呆在凤阳城的行宫里的。
不过饶是如此,太上皇忽然间改道前往西安,应天府里劝谏的奏疏还是如同雪片一般飞来。
好在如今已经把皇位交给了朱标,老朱身边也没带多少文武大臣,不然,这一番突然的北巡,只怕还要遭受到更大的阻拦。
西安与凤阳多是陆路,颇为颠簸。朱肃本还有几分担心老朱的身体。
但好在,老朱的身体比之朱肃所想的还要硬朗。
或许是因为内阁的建立比历史上更早,老朱没有熬干了身子,亦或者是戴思恭调理得当,也或者是离开了狭小的宫城,心绪开阔的原因。
老朱的精神竟是十分健旺,甚至有越来越健旺的趋势。一开始还是端坐在四驾的马车之上。
后来,竟是和徐达、汤和两个老兄弟,又准备聊发少年狂,想纵马驰骋,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了。
这可把朱、徐、汤三家小辈都给吓了个半死。一大群人好劝歹劝,好歹劝住了这三老头。
随后,朱肃更是祭出了麻将这个大杀器,这三个老头儿这才彻底消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