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1 / 2)

混在三国当谋士 !

听完郭嘉轻描淡写道出的第一句话,还未曾得知这叛徒名讳的燕清,还是颇觉不可思议的。

倒不是说,兖州自他们从曹操手里夺下后,就有多太平和睦了。

与这恰恰相反的是,在最初吕布的一顿毫不留情的血洗,清理掉对曹操最为死忠的那些人马后,对他恨之入骨的残党,就常有小叛。

但吕布气候已成,威仪深重,对付这种微末的抵抗,根本不需劳烦他出手不说,就连负责去讨伐镇压的甘宁,都不曾放在眼里过。

而在蝗灾来后,危难当头,有求于吕布开仓赈济的民众不听他们煽动了,更是渐渐消停。

吕布部署兖州守备,决定留驻人马时,压根儿就没多考虑他们,只把主要兵力安排在看守与冀、青两州的接壤地带,既是防备袁绍狗急跳墙,也是提防公孙瓒浑水摸鱼。

却没想到内里先小乱了一把。

能让这叛徒愿意承担如此之大的风险,那利益得有多丰厚?

燕清吃惊的,从来不说叛事本身,而是既然能惊动鲁肃写信来,又能让郭嘉郑重其事地将他们约在一起讨论,那定不是个分量轻得可以忽略的小角色。

何故背叛?

又非是败军之将,阶下之囚,若对吕布不满,大可修书请辞,潇洒离去,另觅心中明主,何必以背叛脱出,彻底撕破脸皮?

毕竟这些群雄效力的幕僚智士,多遵循这么一条行事原则:合时尽心尽力,不合弃其而去。

可纵观天下,雄踞各方的诸侯里,还有谁还能跟吕布正面交锋而不落下风的?哪怕许了高官厚禄,明眼人也能看出,不过是空口白牙的胡说八道,空中阁楼罢了。

燕清想了许多,时间却只过去很短。

这会儿他又开始觉得,自己方才的想法太过偏颇了:不一定非是对方有眼无珠,脑子里忽然进了水,想手动增加难度,顺便自寻一把死路;也可能是混得太过不如预期,心理落差一大,不免动了歪心思;甚至可能是心术不正,似张松那般,虽有敏捷才思,过目能诵之能,却因一己私怨,连待他不薄的主公刘璋也毫不客气地出卖;或是在主公身上感受到杀意,宁可先下手为强,就如曹操当初的至交好友张邈;又可能是关羽华容道放曹操偿恩那般,被情义所困,不得不走。

总而言之,不得一概而论。

室内一片寂静,几位谋臣皆都神容肃穆地注视着讲话风格难得四平八稳,一甩往常的吊儿郎当的郭嘉,没半分催促,也没半点要打断他讲述的意思。

听到叛者名讳后,燕清不由恍然大悟,只觉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那便是背叛了曹操的挚友,陈留太守张邈。

史上的张邈做得比这回的要彻底的多,这回不过是在吕布刚大张旗鼓地攻入兖州时,陈留一被围上,他一点反抗的面子功夫都没做,隔天就顺意投降了。

接着不但帮着游走于周边县城、让在顽抗和放弃之间犹豫的吏官早些归降吕布,还献上好友曹操安心寄放在他那处的家眷,好换取吕布信任。

不过那回之后,张邈就活在了伤郁之中。

他能力不过尔尔,与吕布的交情,连称个普通都很勉强,虽和曹操关系一度万分密切,但又做下了背弃好友的罪无可赦之事……

日后想要出人头地,也是艰难极了。

哪怕吕布听取燕清等谋士的建议,给他极多赏赐,又好言好语,以示雷霆后的雨露,张邈又不是瞎子,也清楚自己

张邈野心不大,之前孤注一掷,决定降了吕布,是只想好好保住小命的。

但在没了悬在脑袋上的那把血淋淋的刀,又不受重用后,闲暇的时间就变得空前的多了起来。

闲得长了,就容易多愁善感。特别张邈是眼睁睁地看着昔日风光的友人,间接因他之故,沦落至至寄人篱下,夹缝求生的地步,就愈发不是滋味了。

他怎就鬼迷心窍,为一些不知真伪的担心,就对极信任自己的友人捅刀呢?

可惜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再后悔,也已晚了。

且说有戏志才在运筹帷幄,同时展开了偷渡陈仓、借刀杀人、声东击西之计的曹操,就义无反顾地栽进了周瑜施然离去前挖下的深坑里头。

原想着要趁前方战事正酣的时刻,夺了人口稠密的青州为己用,就凭草包田楷,和袁谭那短视的废物,绝无可能是他的对手,不料横空还杀出个带着万把留守邺城的袁卒的袁术来。

这就叫曹操下意识地以为,袁绍与袁术这两兄弟恐怕只是明面交恶,其实已暗中联手,假意听了他的建议去讨伐吕布,其实真意在争夺青州。

曹操稍作迟疑,就错过了速战速决的最好时机。

不过只要袁绍不从前方撤军,继续拖住吕布,他还是胜券在握的。

结果曹操刚在这叫人摸不清局势的大乱战里占了绝对上风,将另外三方杀得节节败退,该死的蝗灾就毫无预兆地来了。

他们军粮本就不多,原想着拖入收获的秋季,天灾就绝了曹军就地割麦、充作军粮的路。

直叫曹操犯了多年的顽症,头痛得一整天都下不来榻,偏偏只能硬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