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普军判断奥军应该向南撤退,可是没想到奥军实际撤退的方向是向东。这并不是贝内德克“声南击东”,而是南边的退路已经被普军堵住了,只好向东撤退。阴差阳错,歪打正着,反给他突出了包围圈。
普军虽然未能全歼奥军主力,但整个战争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普鲁士气势如虹,奥地利败局已定。
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普鲁士君臣,却发生了极其激烈的争论,首相俾斯麦激愤之下,甚至声称要挂冠求去。
收到普鲁士君臣不合的消息后,关卓凡约见了普鲁士驻华公使李福思。
李福思身材魁梧,筋骨虬结,发须如戟,面目狰狞。初初见面,不知底细的,大约没人想得到,这个海盗般模样的家伙,居然是一位外交官。事实上,这位老兄,确不是白长了一副凶相,为人做事,素以爆烈强悍著称,算得上“表里如一”。
同治三年,即前年,李福思履新中国,船行至大沽口外,发现了三只丹麦商船。前文有过介绍,彼时,为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归属,普鲁士拉上了奥地利,正和丹麦大打出手。李福思一见三只商船悬挂丹麦国旗,二话不说,立即冲了过去,将三只商船统统捉住了。
丹麦商人诉之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王大为恼火,传告李福思,指出丹麦商船其时已入中国“内洋”,非在“公共洋面”,贵使此举,有违万国公法,“显夺中国之权”,若不妥善解决,请你打道回府,中国恕不接待。
李福思自知理亏,不但释放了三只丹麦商船,还主动赔偿了丹麦商人一千五百银元。
由此事可以看出,李福思虽然行事冲动,但并不是不理智之人,自会审时度势,甚至委曲求全,俾斯麦选他来做驻华公使,不是没有道理的。
此时,面目狰狞的李福思,一脸忧色。
“毛奇总参谋长力主乘胜追击,进军维也纳,彻底打垮奥地利。”
顿了一顿,李福思继续说道:“国王陛下被他说动了,一力支持他的主张。非但如此,国内还有人鼓吹,应该趁着这个天赐良机,一统德意志,将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所有德意志邦国,统统纳入版图。”
关卓凡微微一笑:“连奥地利也要吃下去?好大的胃口啊。”
“可不是?”李福思说,“首相说,这是不现实的,统一德意志,吞并奥地利,现在的普鲁士,还没有这个能力,贪多嚼不烂,反倒撑坏了自己!他力主,战争打到现在这个程度,火候刚刚好,应该适可而止了可是,国王陛下以下,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就没有人肯听他的!”
*(未完待续……)
第一三六章好大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