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
恭王还非常年轻,三十四岁,正是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可尘埃落定之后,他就算不马上退出军机处,也会从此被架空,等同闲废,关卓凡思之,亦不由爽然若失。
事实上,在政见上,恭王和他,大方向是一致的,可是,正因为一致,二者才必去其一——一个位子只能坐一个人,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空间,实在是太狭窄了。
不过,“恭系”根深蒂固,人才济济,关卓凡要保证,一,恭王本人,下台之后不会成为他的掣肘。当然,以恭王的性格,以及考诸历史事实,出现这个情况的概率并不高;二,除了个别人,就“恭系”整体而言,他要收为己用。至少,要确保这些人,不会走上消极对抗的道路。
关卓凡有足够的把握做到这一点。
最有力的一招,就是迎娶敦柔公主了。
慈禧为了笼络和“看住”关卓凡的“嫁女儿”,无意中成为他怀柔“恭系”人马的利器——台面上,他和恭王,不是“恭去而关代”的关系,而是“关、恭联姻”、“关、恭合流”的关系。如果一定要说关卓凡取代了恭王,那么,关卓凡只是取代了恭王的“恭系领袖”的位置,领袖之下,“恭系”还是那个“恭系”。
对于文祥等恭系骨干来说,这算是个不得已求其次的局面,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
不过。“恭系”里边,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这个局面,而关卓凡也不打算将所有“恭系”的人都拢到自己的怀里。
比如宝鋆。
关卓凡不是睚眦必报的人。何况宝鋆还在安德海一案中帮过他的大忙。但双方心结已深,相互间真正的信任已经不可能建立起来,去宝是必然的事情。但是,在怀柔“恭系”的大背景下,只要能够确保宝鋆无力对自己造成新的实质性的威胁,关卓凡不好也不必对宝鋆赶尽杀绝。
再说,考虑到在内务府的问题上。需要有人对圣母皇太后唱白脸——这个人既要有足够的立场和分量,又不能摆明了是“关系”的人。那么。对待宝鋆的基本方针就定下来了:黜出军机处,留任内务府大臣。
现在,需要一个能够光明正大地将宝鋆黜出军机处的理由。
关卓凡掏出怀表,打开表盖。堪堪午正。
应该吃午饭了。
还有,那个“理由”,也应该快到了吧。
未正二刻的时候,那个“理由”终于到了。
是两份电报,一份发自安徽省城安庆,落款安徽巡抚英翰;一份也是发自安庆,不过是先发到北京的军调处,由军调处转到天津来的——这份电报,是派到安庆“公干”的军调处某情报小组拍发的。
安徽属于两江总督辖区。安庆距上海并不算远,此时已经架通了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