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
日本那边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和樱天皇随行的女官中,品级足够参加典礼的,只有庭田嗣子一位。庭田典侍已经表示:愿意以参见天皇的仪节,向中国的皇帝和皇太后行礼,即行平伏礼。
中和殿没有高台丹陛,殿中央只有一层地台,高不足一尺,本来是符合要求的。但地台的面积不大,摆上四位国家元,实在是过于拥挤了;而且,因为过于拥挤,亦会产生同样的难以分别受礼的问题。
所以,地台必须向两边扩展。在技术上上,这非常简单:做两个活动的地台,拼在原地台的两边,整个地台的面积便大大扩展;典礼后,将活动的地台撤走,即可恢复原状。
可是,中和殿地台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大柱,距地台边缘亦不足一尺,中和殿的地台是不可能向两边扩展的了。
“前三殿”不成,“后三宫”呢?
“后三宫”中,交泰殿,是皇后生日受礼以及贮存大清“二十五宝玺”的地方;坤宁宫,理论上是“中宫”——皇后的正寝殿,但事实上已经变成了皇宫专祭萨满之所。
这两处宫殿,“专业性”极强,肯定是不适宜用来举行涉外典礼的。
“后三宫”之的乾清宫呢?乾清宫气势恢宏,不输“三大殿”,但和太和殿、保和殿一样,乾清宫正殿中央,亦是高台丹陛。
挑来拣去,最后还是决定,典礼放在养心殿举行。
养心殿在紫禁城中的地位。本来并不算高。但自从世宗移居养心殿后。养心殿的地位便慢慢地高了起来。两宫垂帘听政之后,养心殿更已成为中国事实上的政治神经中枢。拿这个说事,讲给日本人听,“在养心殿举行典礼,是俺们特别重视你们的意思”——大约也能自圆其说。
关键是养心殿的“明殿”——即正殿,中央既没有高台丹陛,也没有碍事的柱子,可以按计划“改造”。
礼部绞尽脑汁。拿出了以下一套方案。
养心殿中央地台向两边扩展,地台中间,置可折叠的明黄纱屏八扇,将地台分成左右两半。
地台左半边,前置御榻,是小皇帝的座位;后置两张并排的御座,是两宫皇太后的座位,御座前悬一副方眼黄纱。
地台右半边,置御坐一张,款式和两宫皇太后的相同。为和樱天皇的座位。
中国以左为尊,日本以右为尊。如此安排,皆大欢喜。
地台至殿门,中间置绛紫纱屏四副,每副八扇,共三十二扇,将养心殿分成左右两边。举行典礼的时候,中、日与礼官员先行进入明殿,中国的官员在左边排班,日本的在右边——只有庭田嗣子一人。
然后,作为主人,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入殿,走左路,升座;接着,客人和樱天皇入殿,走右路,升座。
鸿胪寺赞礼官唱礼,两国官员按本国礼节给本国元行礼。
礼毕,两国官员退出殿门。然后,交换位置,庭田嗣子从左侧入殿,在左边站班;中国官员从右侧入殿,在右边站班。
赞礼官唱礼:“恭请日本国皇帝圣安!”——中国官员打千行礼。
再唱:“恭请大清国皇帝、皇太后圣安!“——庭田嗣子行平伏之礼。
礼毕,两国官员再次退出明殿,礼成。
这一段,只是“朝贺之礼”,两国元并不直接见面。那么,啥时候啥地方真正会面呢?接下来,东暖阁。
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出明殿,入东暖阁。
东暖阁的布置,和明殿中央地台仿佛,中左日右,只是没了纱屏和纱帘——客人是女人,没必要“垂帘”了。
和樱天皇后出明殿,入东暖阁前,赞礼官门外唱名,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立候。
客人进门,两国元都微微躬身,互相颔致意,两宫皇太后请和樱天皇入座。
坐下来之后,彼此说几句客气话。两宫皇太后:“皇帝一路辛苦。”和樱天皇:“有劳皇太后牵挂。”诸如此类。
然后和樱天皇起身告辞,不是回她自己的“离宫”——理亲王府,而是到养心殿西暖阁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