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荒郊不断发现古代陶片出土,可想当年陶的技艺在敦煌之兴盛。
现在陈晚安亲身体验古陶技艺敦煌彩陶器皿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陈晚安甚至想亲手做一个陶瓷,留作纪念。
烧制好了还能寄回家去…………
溜达到肚子饿了,小镇里面其实还有不少特色的西北美食,陈晚安住在小镇的这几天真的是一家挨一家的品尝了,味道都特别有惊喜,比如这家漠麓驴肉黄面。
驴肉黄面基本上是只能在敦煌吃到正宗的一道名吃,顾名思义,其实是两道菜,一盘驴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黄面作主食。敦煌民间流传久远的吃法便是如此。
驴肉黄面色泽淡黄明亮,柔韧耐拉,可为什么是黄色的呢?因为制作面条的时候,小麦粉里加了沙漠里的一种碱性植物,经老板揉、撬之后,煮熟后的面条略显黄色,故称其为黄面。
面条煮熟之后,香菇末和豆腐做成的汤汁浇在黄面上,散发着一股醇香的满足感。
不过重点还是驴肉,在敦煌,对吃流行一句话: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
也就是说,在沙漠边缘的敦煌城,驴肉是绝对不要错过的美食,果然如此,一盘简简单单卤驴肉就让陈晚安惊艳了,和骆驼肉堪称敦煌双绝,实在是比牛肉好吃太多了。
吃了一盘驴肉不过瘾的陈晚安有些发难了,又要一盘又怕吃不完,老板就推荐了他家的驴肉火烧,脆脆的酥皮配上滋味十足的驴肉,吃起来也是特别满足。
当然不止是驴肉黄面,胡杨焖饼在敦煌的名头也一点不小,古代敦煌是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隋唐以来,随着汉文化和胡文化相融合,敦煌饮食文化发展也有了自己的鲜明特点。
胡杨焖饼的老板算是敦煌餐饮界的元老级人物,多年以来,以一道胡杨焖饼在敦煌打出了名声,所以月牙泉小镇也邀请老板到这里开了一家店。
店里面用的都是用的古式的四方桌,长条凳,地面全是青砖铺地,屋顶则是苇席压梁,摆放在墙龛上的有古时的马灯,旧时的茶壶,手编的柳条筐,可见老板对这家小店的用心。
胡杨焖饼,气味辛辣、热烈,吃着大块的羊肉颇有点西域豪杰纵马驰骋,把酒狂歌的豪放味道,但与之相配的轻柔绵密的薄薄面饼,又好似一个温柔婉约的波斯美女轻歌慢舞、柔情蜜意的为你诉说着英雄的豪迈秩事。
绵柔的薄饼沾上辛烈的羊肉汤汁,就是美女和英雄的配对,也是敦煌这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城市缩影。
……
西瓜泡馍馍,也是听完冯老板的故事后陈晚安决定要点的,是一道特别好玩的菜。
在整个河西走廊,在炎热的夏日里人们最爱吃的食物就是西瓜泡馍馍。
酷暑季节,将雪白的馒头掰开晾晒,两三日干馍就晒好了,等到沙甜的西瓜陆续上市,劳作的人们不带水不带饭,只带西瓜和馒头,在树下休息时,手拿西瓜用力一拍,西瓜分为二,一人一半,用小勺挖开一个拳头大小的坑,把干馍掰成小疙瘩,泡在瓤里面,馍立刻酥软,用小勺一口口品尝,真是香中有甜,甜中有香,吃起来津津有味。
……
电视剧《白鹿原》,让西北的油泼面在全国美美滴火了一把,陈晚安记得是看着剧里的张嘉译咥着大碗油泼面而默默的咽着口水,现在终于在这月牙泉小镇能吃到正宗的油泼面了。
油泼面都是现吃现拉,要几碗就拉几碗,陈晚安和昨天晚上拍星星的小伙伴一起点了五碗,店里面的阿姨双手翻飞。
煮好的面放上葱花蒜末辣椒圈,经烧热的油这么一泼,滋啦一声后,立马香气扑鼻,葱和蒜交织的香味引得人吞咽口水,再浇入味极鲜和老陈醋,用筷子拌匀,一碗香喷喷的散发着诱人味道的油泼面就诞生啦!
面也被拉得很薄,甚至还有些透光,所以吃起来就特别入味。
除了油泼面,有代表性的西北名吃在小镇上也都能找得到,像biangbiang面、裤带面、岐山臊子面、潼关肉夹馍、陕西凉皮、新僵大盘鸡、红柳羊肉串等等……
老潼关肉夹馍味道一点都不比西安的差,馍,干脆酥香,肉,肥而不腻的特点。
烧饼是最大的亮点,特别的酥脆,原来老板制作面饼时在面粉中加了一定比例的碱面和猪油,考出来之后里边会分层,皮薄松脆,像油酥饼一样。咬一口,酥脆掉渣,口感极佳。
如果要说美食的历史,那西北的一众美食可谓都是老资格了,老潼关肉夹馍唐代就有了,油泼面是汉代,而凉皮更可以追溯到秦朝,所以陈晚安吃凉皮的时候会感觉有格外的历史厚重感。
而说到羊肉串,新僵的羊肉串当然是不遑多让,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就有提到一种红柳烤肉串,红柳签子上浸满大块肉汁,垂涎欲滴。
源于新僵南部的红柳,大多生长在高原,荒漠之中,本身会散发一种特殊的清香,在烤肉的过程中红柳中的油脂会分出一种特殊的香味,使得外表酥脆,用红柳的树枝削成木签来烤羊肉串,羊肉的香自不待言。
陈晚安感觉自己这几天真的是吃胖了……
当然也彻底的将心放空,彻底的像是第一次的独自旅行。
舒服的感觉也慢慢的来了。
认识了新的盆友,吃了这么多美食……
最后一站是……陈晚安关住了很久的雷音寺。
小镇对面的千年古刹。
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曾经在一座小雷音寺遭遇颇多磨难,因此当陈晚安从小镇入口看到对面“雷音寺”的招牌之时,顿时觉得颇为眼熟。
尽管并不知道吴承恩是否真的以此地为故事背景,但眼前这座雷音寺其实是大有来头的。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东西交通的枢纽,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和中转站。
从晋到宋代,是西域大德弘扬佛法驻锡云游之处,更是中原高僧从陆路西行求法的必经之地。
竺法护、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大德都在这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踪迹。
所以这个吉祥安宁的胜地,在唐代时就有“善国神乡、佛国圣地”的美誉。
雷音寺的初建历史并不太明确,但在莫高窟珍藏的《唐敕河西都僧统洪辩告身碑》中已提及“古雷音”,所以初创年代应在唐代之前。
在佛教兴盛的年代,晚唐至宋代沿鸣沙山北麓,西起月牙泉,东至莫高窟,三里一座庙,五里一座桥,塔寺林立,袈裟遍覆,统称为“西天古雷音”,由于时光的冲刷,战乱的祸害,最终只剩下了雷音寺这一点遗迹。
gu903();陈晚安在市里看到了“敦煌佛教协会”的牌匾,看来这颇具历史渊源的雷音寺应该就是现在敦煌佛教的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