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功成身退(2 / 2)

“父亲,两位钟先生已入我幕府。”

刘封旧事重提,看见刘备有些不虞之后,赶忙继续介绍起其他人来。“父亲,这位乃是我新征辟的幕府主簿,出自弘农杨氏的嫡脉子孙,前骠骑将军杨赐之孙,前太尉杨彪之子杨修。”

杨赐曾出任太尉,在司空任上病逝,死后被追赠为骠骑将军。

刘封特地赞誉道:“杨德祖恭敬好学,博学多才,尤擅经典,可谓出口成章,乃关中后起之秀也。”

别看刘封年纪小,可如今地位却是妥妥的大佬级别了。

堂堂左将军,武侯,扬州牧,都督扬、交两州诸军事。

光是这一连串的头衔,就决定了他的话语权。

能够让刘封评价一句关中后起之秀,杨修心里都忍不住惊喜交加了。

刘备又起了招募之心,这可是弘农杨氏嫡子啊。

众所周知,杨家可是天下第三的门阀,在士族之中也仅次于袁家,而且两家的差距并不大。

如果说袁家心思众多,不但骑墙,还居心叵测的话,那杨家确实要忠心的多,他们亲近天子,效忠朝廷,要远比袁家来的忠谨。

只是大汉这条船不可避免的没落了,而和大汉深度捆绑,直到晚期都没想到解绑的杨家,毫无意外的伴随着大汉这艘沉船一起下沉了。

原本刘封是想连杨彪一起带走的,但曹操拒绝了刘封所请,且态度坚决。

没办法,刘封也只能带着杨修一个人南下,而将杨彪留在了洛阳。

刘备心中浮动,只是他还没来得及想好理由挖人,就被好大儿给严词拒绝了。

随后,刘封还给刘备介绍了董昭等人。

董昭名气不大,家世也不出众,但刘备却没有因此而小觑他,反而以更大的热情相对,显然挖人之心不死,而且对自家好大儿的眼光很是信任。

好在黑胖子对刘封忠心耿耿,忠不可言,最终还是十动然拒,没让刘备扳回半点颜面。

“元常叔父、仲常叔父,一路远来辛苦了。”

刘备身后的荀攸冲着钟繇、钟演行礼。

按照辈分,荀彧和钟繇、钟演兄弟是平辈论交,哪怕荀彧的年龄也不小,在钟繇的面前依旧是晚辈。

钟繇认出了荀攸,露出了一个笑脸:“原来是公达,自数年前一别,已是许久不见了。”

荀攸恭敬答道:“叔父所言甚是,自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我离开洛阳后,至今已经六载。”

紧接着,荀攸露出一个真心实意的笑容道:“刘骠骑父子以诚待人,善于纳谏,实为明主。叔父日后在少主处呆久了,自然能得出同样的结果。”

钟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知道荀攸这是在给自己卖好。

颍川四大姓可谓是同气连枝,彼此之间也通婚,都算得上是姻亲。

刘备父子这边高层很少有豫州人,尤其是颍川人,至今只有荀攸等寥寥几个。即便荀攸为刘备父子所重视信任,但颍川人的话语权着实不高,完全没法和徐州人相提并论。

如今钟繇兄弟俩加入,荀攸自然喜不自禁。

这无关品行,只是出自真情。

眼看着诸多俊才在眼前,却没一个能够纳入幕中,刘备显然不死心,当晚在城中设下酒宴,为刘封等人接风洗尘,同时也想要和钟繇兄弟、杨修、董昭等人多做接触。

当晚众人尽兴而归,包括刘封。

考虑再三,刘封还是觉得不能急于一时,没必要和喝了酒的刘备谈论正事。

这次雒中发生的事情,显然很逆反刘备的喜好,刘封不得不多做考虑。

次日中午,刘封才单独面见刘备,此时才将雒中发生的事情述说了一遍。

不过刘封也没傻到完全坦白,而是使用了春秋笔法的手法,重点叙说了曹操如何对杨彪发动政治打击,又是如何夺过了天子仅剩的兵权,最后得以大权独揽。

至于自己在其中的作用,或为一笔带过,或为轻描淡写。

重点就是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刘封这也是迫不得已,总不能直接和刘备说天子是我撺掇曹操架空的,杨彪是我煽动曹操抓捕的。

要真这么说了,十有八九刘备要翻脸,上演一回大义灭亲。

刘封一边拼命甩锅给曹操,一边又替他洗地道:“父亲,大将军如此也是无可奈何。”

“嗯?”

刘备不解的望了过来,眼中还有清晰的不满,显然对儿子替乱臣贼子辩解而感到不悦。

看见这一幕,刘封心中叹息一声,幸好自己防了一手,否则现在说不得自家老爹就要大义灭亲了。

“父亲可知河北境况?”

刘封不答反问了一句。

刘备眉头微微皱起:“公孙兄长依旧困守易京,只是其已经再无昔日雄心,只想拖延时日,以待候知天下之事矣。”

公孙瓒这话的意思是,他在等着天下大势明显化,说白了也就是不打算争夺天下了,坐等明主出世,然后把自己仅有的地盘卖个好价钱。

这可谓是颓唐到了极点,要不是公孙瓒恨透了袁绍,宁可死也要和对方死磕到底。

但凡换上一个人,恐怕他早就投降对方了。

“父亲有所不知。”

刘封开口,缓缓将袁绍欲和公孙瓒议和的事情托盘而出。

刘备听完后极其震惊,甚至有些不信的怀疑道:“汝这是从何而来的消息?”

刘备之所以会这么惊讶,也是因为他想不通袁绍都这时候了,怎么可能还和公孙瓒议和。

“此消息乃是出自大司马左右,父亲不必怀疑消息真假。”

刘封搪塞了一句之后,继续说道:“大司马此番要与公孙伯父议和却系真事,只是其心中所想,却未必是真。”

刘备有些疑惑,不解道:“此是何意?”

刘封猜测道:“孩儿怀疑大司马之议和,乃是计策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