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第350章 宋朝名臣(2)(2 / 2)

李纲为相后,针对当时与金在河北的战事,认为河北、河东是“国之屏蔽”,“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希望通过招抚河北、河东两地义军、民间的力量成为捍御金朝的屏障。

为此,他建议“河北路置招抚司,河东路置经制司”,并举荐张所、傅亮负责经营;推荐宗泽为东京留守。

此外,李纲还亲自策划防务,于沿河沿江沿淮置帅府要郡,严整军政,号令严明;又提出募兵、买马、募民出财以助兵费等措施以解决宋军战场上补给的困难。

经过李纲一月有余的苦心经营,“边防、军政已略就绪”,南宋政局逐渐稳定。

但还是被南宋的乞和派拖后腿,被完颜构罢相。

……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文道境界:神启。

文道素质:行政a+、农业a、商业a、文化s+、治安a。

精神天赋:文采斐然:短时间内获得创作灵感,创作诗词歌赋、书法、绘画。

精神天赋:治水:加快修建水利工程的速度、质量,其修建的水利工程拥有更好的灌溉、防洪、漕运效果。

植入身份:燕京学府学子,文采斐然,得到荀爽举荐。

世人皆知苏轼的诗词历史上的地位,但苏轼本人却是一个大嘴巴,几乎一生官运坎坷,以至于后世之人都认为苏轼是个李白式的浪子,没有真正的治国任事之才。

但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苏门三父子,大苏、小苏、老苏。

老苏苏洵不用说,他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教出了两个天才弟子,而大苏苏轼强于小苏苏澈,也是世人公认的。

但苏轼的强,不仅仅体现在他堪称是绝世的诗词天赋上,他的治事能力亦是顶尖。

后来靖康之变,南宋为什么把都城定在杭州,而不是金陵。原因就是苏轼在任职杭州的时候,将杭州建设的太好了。

把几乎淤塞的西湖挖了出来,再建三十里长提,这等工程在古代基本上都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而苏轼不仅干了,而且干的很出色,很风轻云淡,乃至宋朝当世压根就没有人知道他干的牛逼事儿。

因为他没有向朝廷要一分钱,只是接着杭州旱灾请求减免本地三分之一的米供。苏杭之地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故而在北宋时期,苏杭等太湖一带的州县不但担负着很重的赋税,每年还要强制向官府贱价售卖大量的稻米,以补充天下之缺粮地的不足。

此谓之曰:米供。

自苏轼改造杭州西湖,并修整个整个地区的水利设施,彻底将杭州变成了江南第一福地。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时候杭州及其周边地区正在闹旱灾,灾民汇聚杭州,苏轼一边救灾一边搞工程,而最开始苏轼的启动资金只有公款两千贯,以及自掏腰包的五十两黄金。搞到最后杭州官府不但没赔钱,反而赚钱了,最后剩下救济款一万多贯,米粮一万多石。

在古代能把救灾搞基建工程能搞成这样的,华夏上下五千年来也是没谁了,想想就离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