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谢凤(1 / 1)

南朝宋大臣谢凤,生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出身陈郡谢氏,因门荫入仕。在元嘉年间担任鄞县令,政绩显着,后累任安南将军、广州刺史。他于县东造方胜碶蓄水,用以溉田利民,又在碶北大溪上造桥,方便百姓出行,民得不涉,因名谢凤桥。然而,元嘉年间他受父亲谢灵运牵连被流放到岭南,很早就去世了,享年51岁,其子为谢超宗。

南部战区陆军某旅无人机飞行控制技师二级军士长谢凤,是战友心中当之无愧的“兵王”。他拥有众多荣誉,23个比武竞赛第一、17项军以上表彰、2次国际赛场夺冠、3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还被评为首届全军“四有”优秀个人标兵。他从“菜鸟”起步,学历低、个子矮,在军营起点低,但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和不懈努力,一路逆袭。从手榴弹投掷加练,到克服对水的恐惧,在武装泅渡中夺魁,再到在国际侦察兵比武和无人机操控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他用汗水和坚持书写了传奇。

高宗绍兴五年进士谢凤,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曾为建昌军教授,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虽关于他的记载相对较少,但从其进士出身和担任教授一职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有学识、有作为之人。不同时代的谢凤,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光彩,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二、南部战区兵王谢凤

(一)出身与起点

谢凤出生在军人家庭,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父亲是参加自卫还击作战的老兵。入伍时,谢凤学历低、个子矮,军营起点很低。亲戚邻居都不看好他,觉得他在部队没多大发展前途。然而,谢凤并没有被这些负面评价影响。在新兵连,他第一次考核成绩排在倒数第三,但他没有气馁,而是通过不断给自己加练来提升成绩。就拿手榴弹投掷来说,他每天投入大量时间进行高强度训练,一整箱一整箱的教练弹不停地投,练到胳膊肿了,拿不稳筷子。凭借着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将训练成绩一项项提了上来,最终在新训结业时,成为新兵连综合成绩第一。

(二)克服困难的坚韧

因为童年溺水经历,谢凤对水充满恐惧。这导致他在早些年多次参加侦察兵比赛时,始终不敢参加个人项目,每次都是与团队一起战斗到最后,自己却空手而归。在一次游泳训练中,他又站在岸边当“看客”,被连长一脚踹下了水。在水里一阵乱扑腾后,呛了好几口水才被战友拉上来。那几天的游泳训练,连长反复逼他下水,慢慢地,他开始克服对水的恐惧。从那以后,他跟自己较上劲,一有空就在草坪上、宿舍地板上练习扒水、夹腿游泳动作,甚至连做梦也在练,手脚一比划,被子都蹬飞了。他不断增加下水训练的距离,从50米到100米,再到5000米、米。最终,在第二届巴西国际丛林巡逻竞赛时,他从“秤砣”变成了“开浪手”。当直升机高速掠过亚马逊河面,看着黑黢黢、深不可测的亚马逊河,谢凤拧着背囊第一个跃出了舱门,夺得武装泅渡第一名。

(三)永不停歇的拼搏

这些年,谢凤就像一台“永动机”,永不知疲倦,不会停歇。2021年,已经34岁的他备战国际侦察兵比武。本来安排他当集训教练,但他执拗地要做选手。长达八个月的“魔鬼集训”中,他靠着止疼药、封闭针坚持训练。历经十余轮选拔淘汰,他一路过关斩将,杀入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决赛,最终夺得了狙击步枪射击第一名。

(四)转型与突破

随着武器装备智能化、无人化迅猛发展,谢凤也随着陆军转型大潮转型无人机作战领域,担任无人机飞行控制技师。第一次见到无人机系统时,他被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操作界面震惊了。光车辆就有七八辆,一个足球场才能铺排得开,运转起来要几十个人协同完成。而控制手的控制舱内,十余台计算机,数以千计的数据信息不停滚动,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按钮按键,密密麻麻。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谢凤来说,这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掌握基础理论,他上网课自学空气动力学、飞控原理,休假时厚着脸皮到地方院校蹭课;为了弄通操作原理,对着一箱子百多本图纸资料一页页看、一点点抠,笔记做了几十本;为了获得直观飞行感受,他自制航模练习精准起降,观察飞行景况,体会风雨天气操控变化;为了实现“人机合一”,他苦练舱内情景感知,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翻原理脑补空中动作。经过200余架次、800余小时的飞行训练,他将各项飞控技术练成肌肉记忆。一次濒海飞行训练,无人机在30多公里外、6000多米高空突然“空中停车”,各项飞行数据剧烈波动。谢凤沉着冷静,立刻操控无人机返航,成功避免了巨大损失和无人机核心技术泄露。

(五)荣誉与担当

谢凤获得了众多荣誉,23个比武竞赛第一、17项军以上表彰、2次国际赛场夺冠、3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还被评为首届全军“四有”优秀个人标兵。面对这些荣誉,他保持谦虚的态度,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憨憨”的人,一直努力做着“傻傻”的事。作为强军征程中的一员,他决心继续爱岗敬业、扎实工作,为强军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