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邴原聊过之后,详细了解了管宁和王烈的情形,他邀请蔡琰,与他一同,前去拜访管宁。
管宁住在一片山谷之间,自己结庐而居,但他并非隐居,实际上,管宁深感辽东儒道不兴,所以在自己居住的山谷,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做着一个标准汉代儒者,教化边民的工作,这也是他的经济支柱。
公孙续认为,管宁虽然对于做官不感兴趣,但请他出来教书还是有希望的,并且作为一个爱读书之人,偏偏家里贫穷,看不起太多的书,故而讲的都是诗经之类,比较有大众基础,好获得的经典。这样的人,很难不对蔡邕的藏书感兴趣,故而带上了蔡琰。
结果和他想的一样,到了管宁的山谷,他们先是聆听管宁讲经,而后蔡琰出声辩驳,谈管宁错谬之处,就此开启了一场文争。
管宁治学认真,但他本身基础太差,汉代是一个文化封锁的时代,各家往往对于自己的典籍,视作至宝,所谓耕读传家,就是这个意思。
管宁年少成孤,经济基础薄弱,纵使游学,见过的书籍还是少了,尤其是在蔡琰这么位,光是背诵,都能诵出千余书籍无一错漏的人形图书馆面前。
饶是如此,管宁仍和蔡琰辩到了夜里,公孙续亲自为两人掌灯,管宁这才反应过来,已经到了深夜,他长叹一声,言,
“我败了,我胸腹之中书卷不如夫人万一,却起了争胜之心,败的不冤。”
公孙续趁机用蔡邕藏书诱惑管宁,邀请他出任博士,教化辽东一郡。
“先生教化边民,乃是大功,然一山谷又有几多人?不如随我回襄平,如今襄平有百姓三十万,有向善之心,却苦无良师教导,实乃憾事。
某可向先生保证,只事文教,绝不以政务琐事烦扰先生,并且承诺,先生若有意离开,绝不阻拦。
某还有意,在襄平造图书馆,待造纸术和印刷术改善完毕,将蔡大家所记,以及冀州世家所学,一并印刷成册,置于襄平,天下之人,三教九流,不分身份男女,贫富贵贱,皆可随意观看。”
公孙续的话让管宁眼睛越来越亮,他出身贫寒,自是知道,读书求学对寒门是多么不易,至于平民百姓更是难于登天。
“我愿随将军前往襄平,但希望将军说到做到,我希望早日见到图书馆的那一天。”
说服管宁,安排好他的工作之后,公孙续给长史关靖安排了一天假期,让他随自己前去请王烈。
对此,众人皆是不解,蔡琰蔡大家,才华横溢,博闻强识,能和管宁辩论不落下风,但长史关靖……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他就一庸人,除了跟公孙家久,忠诚以外,并无太多才干,带他去请王烈,又有何意义呢。
但公孙续却不这么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管宁醉心儒学,自然要从文章上下手,但王烈此人,从家之时,就是道德君子。
他幼时拜颍川名士陈寔为师,后来回到家乡,大开教化之道,教人不违本心,遵从道义,一时间,整个州郡都被其影响,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人人争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