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制书,分为内制和外制。
二者的区分十分严格。
大多数的政务,都属于外制,由舍人院或者知制诰负责拟定制书,只有少数的事务,涉及到由翰林学士亲自拟定的内制。
而内制所涉的事务,也非常简单,总共就那么几项,立后妃,封亲王,除拜宰相,枢密使,三师,三少,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等会影响到整个朝局的调动,才会用到内制。
以如今宫中的状况,立后妃和封亲王可以直接排除。
除拜三师,三少的可能性也很小,至于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更是没有任何可能。
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只有可能是除拜宰相或枢密使。
王曾自己就曾经做过翰林学士,所以,他对于内制的流程非常清楚。
尽管有些时候,为了彰显“恩自君出”,部分涉及赦书,德音类的制书,也会用到内制。
但是,这种内制流程上却和大除拜有所不同。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锁院。
大除拜干系重大,所以,一般来说,天子会在日落之后,单独在内东门小殿内宣召翰林学士,面授密旨后,由指定的内侍陪同翰林学士回到学士院内拟制。
整个过程当中,学士院需要自内落锁,任何人禁止出入。
直到五更左右,翰林学士将制书拟好,交由内侍带回宫中,加御宝验封,至黎明时分付出,若早朝之日,则直接在早朝宣布,若非朝日,则遣内侍授中书宣命。
如今枢密院曹利用并未犯错,不可能无故将其罢免,便只有可能是除拜宰相,而且,只会是宰相。
若是执政,哪怕是枢密使,也用不着锁院这么兴师动众。
那么,就只剩下两个答案,要么是罢黜丁谓的相位,要么……就是要新拜一位宰相!
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说明太后和官家放弃了初衷,打算用中书的提议,那就完全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