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月表的任务(中)(1 / 2)

基地至今为止,囤积了三百公斤出头的月球原产土豆、蘑菇、蔬菜等。

看似挺多,但也没多少。低重力环境对人体仍然有损害,虽然不至于像未来太空站里那样要健身两小时,仍然需要一定的健身维持身体及心脏机能,专门吃这些月球土产只能勉强能撑到收获,大概还会饿瘦几斤。

地面任务当然不会扣得这么死,刚刚两口子提进来的四口小箱子就都是食物,包含高热的巧克力、饮料冲剂、肉罐头软等。

月球基地此时食物量,足够让四人在没有额外补给且完全不产出的情况下维持六个月。

而本轮由应用一号投送的货物里,还有一箱子是宇航员的干燥便便。

虽然听起来不雅,可便便是很重要的物资。

在土球上,C国民众就在本国和他国,进行了多地沙漠改耕地的改造活动,这种改造主要利用骆驼和羊的便便,素食生物的消化系统不一样,它们的代谢终产物更适合沙改土壤。

未来空间站建站后的第一时间,就有太空人造土壤项目,既利用人便便加添加物来合成类似土壤的东东。其中也得到过由应用一号带回的基地外月壤,进行过不少前期工作。

现在配方和相应的微生物群落是现成的,跟着合成就行了。

合成可种植的土壤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两口子还要带着智人机器人兄弟们建设月表上首个玻璃种植房。

有的同学肯定会奇怪,为什么不能无土栽培?

不是不能,而是不划算。

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碳、水、氮磷钾,其中碳在月球上最头疼,如果使用无土栽培,那植被生长所需的碳几乎全都要由地表送上来,后勤压力很大。如果利用人员做中间环节生产二氧化碳之类的碳素载体,种植产量又会受到限制。

此外无土栽培十分惧怕断电的情况,假如基地出现电力异常需要维修好几天,无土栽培的植被可能全死干净。

有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月壤里本来就有碳和氧,通过土壤环境,利用微生物群落将之解离出来,能供大幅度缓解碳素窘境,气体循环系统里搜集到的沉积碳只在必要时用。

第一代的月球土壤还无法释放足量的碳,问题也不大,只要保持水分多种植几轮,就会逐渐改善,变得越来越接近真正的土壤。

碳的另一个来源,则需要等待工业系得进展。

月球受到陨石冲击时,通过光谱分析,人们认知到月球上有甲烷,既天然气主成分CH4,但很可惜,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天然气集中储藏点。

由于甲烷能够较为简单的形成水合物可燃冰,所以现在希望被寄托在冰层及周边。

飞行员此时就在冰层旁边,为寻找甲烷库做准备。

介绍飞行员任务前,必须提月球的来历。

现今土球科学界接受度最广的月球起源是撞击论。

该论点提出,在太阳系重生前一颗恒星爆炸形成的星尘云重新因引力作用逐渐凝结成恒星及其附属行星后没多久,土球被一颗足有自身一半大小的竞争对手撞击。

这里的竞争对手不用引号,因为它就是当时无数行星备选者之一,这类天体发展到一定重量,就能借自身引力逐渐清空拉过来合体周边小行星,成为一定范围内唯一的绕日天体。

撞击十分巨大,岩浆被抛洒到上百万公里外,这些抛出物质再经过数亿年的引力作用,以类似行星形成的方式清理掉所有石块,变成了现在被土球潮汐力锁定永远一面面向主行星或恒星的大卫星。

该观点被多数人认同的重要一点,是它提出了一种月球被潮汐锁定的可能形成原因,且从引力角度分析,十分合理。因为从外界捕获的行星不但难以形成近圆轨道,更难恰好调整到被潮汐力锁定的程度,不过死活不信的也可以推给时间与巧合的伟力,一切还要看现场证据。

最近数十年的远程观察与登陆取样结果也显示,月球物质组成与土球具备高度同源性。

撞击论被基本确定,由此就能十分容易的判断月球的资源储藏情况。

当然大家分道扬镳数十亿年,因此差异也很大。

月球没有液态水,这比较容易理解,在昼夜温差达到300摄氏度的月球,大部分地区的水会周期性的变成蒸汽,哪怕在体积、压力不但变化下让岩层产生一丝一毫的泄露,经年累月,也会逐渐以蒸气形态飘散到月表外面,被太阳风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