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于家人晚上吃的是番薯米粥,南方的主食不是番薯就是大米,只不过大米比较糙,打米的时候混着米糠。这也没什么,六零年那会儿,很多人家都是吃米糠熬过来的。
晚上吃饭的时候,于三婶好奇的问:“笑笑,你们今天去供销社买了些啥?”是好奇,也是打听。
于三婶一问,于大伯母和大堂嫂郑小兰就看着于笑。
于笑笑着道:“给爷爷、大伯和三叔买了香烟,给奶奶、大伯母、三婶您和嫂子买了红糖泡茶喝,给堂哥堂弟们买了糖和饼干。”
听到她的话,众人吸了一口气,这也太多了吧?
不过,于大伯和于三叔听到香烟,眼睛一亮,男人没其他爱好,就好香烟。
于奶奶接了句:“还买了五斤富强粉、五斤大米,明天中午给大家包饺子吃。”
一听到有饺子吃,大家的嘴巴里就泛口水了。
三叔家的13岁小堂弟于向前问:“什么饺子?有肉馅吗?”
于奶奶瞥了他一眼:“想的倒是美,余下的肉要给笑笑做肉干带着下乡的,那是张家给她的补贴,你就别想了。”
于三婶笑骂了句:“臭小子,每天想着吃,待会儿的糖和饼干还塞不住你的嘴吗?”
于向前嘿嘿笑道:“谁会嫌吃的多啊?”
于笑跟着道:“我吃过鸡蛋韭菜饺子,可好吃了。”是现实世界吃过。于笑不爱吃猪肉饺子,就喜欢吃素的,不过还有泡菜饺子,比鸡蛋韭菜饺子更好吃,更入味。想到这个,于笑又问,“奶奶,您会做泡菜吗?”
于奶奶一愣:“泡菜是用什么菜做的?”
“白菜。”酸爽辣白菜,一想到那个味道,于笑就觉得味觉大开。
于奶奶没好气的道:“十月里可没有白菜,咱们家里有萝卜、有青菜有扁豆、有冬瓜。”虽然于家有不少蔬菜,但是这些蔬菜都不多,因为自留地有限。于家十几口人,大概有一亩半不到的自留地,划出了几分种了这些蔬菜,余下的一亩种的都是番薯和土豆。没办法,这个年代的人没有自留的田,种不来稻谷,所以大米都是大队里分的,他们能种的粮食就是土豆和番薯。于是这自留地,就不舍得种蔬菜了,毕竟蔬菜填不饱肚子。
九月份的时候,于家把番薯收拾了,放在地窖里,然后又忙着种土豆,等到十二月,土豆就可以丰收了。这粮食也是一波丰收一波播种,一点点的时间都不舍得浪费。往前几年,那三年的饥荒闹的大家不安心。
于笑尴尬,别说她不懂什么时候种什么菜,就是生活在县城的原主也不懂,再说了,现世里一年四季有各种蔬菜,大棚里出来的,所以她当真是不懂什么季节性蔬菜。“有扁豆啊,扁豆炒咸菜饺子也好吃。”现世各种饺子馅五花八门,于笑还吃过宁海汤包,就是用咸菜炒扁豆做的,味道十分好。说到这个,她又不禁想起宁海的豆腐饼、卷麦筒、蒜头烤土豆,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请于奶奶做一做这些。
于奶奶自是不知道这个孙女的想法,说到咸菜炒扁豆,这个还是可以满足的,她道:“那明天终于就做这个。”
于笑一听:“我跟着您一起做,学一学。”不然下乡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不知道怎么生活。
于奶奶满意道:“行。”她别的不敢说,可一手的厨艺那是大队里出了名的好。
晚饭后,于笑和于茉莉把小背篓抬了过来,她把香烟分给于爷爷、于大伯、于三叔,其中于爷爷两包,这让于爷爷心情大好,因为在孙女心里,说明他比较重要。
然后又拿出红糖,让于奶奶给于大伯母、于三婶和郑小兰泡着喝。最后拿出糖和饼干,平分给了大伯家的大堂哥于向荣、堂弟于向党,三叔家的堂弟于向前、于向进、还有堂妹于茉莉。
于笑买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共花了50个好感值,结果一波要回来了,晚上收获了100多个好感值,加上之前的,现在有223个好感值了。不得不说,这次好感值给的最多的就是于爷爷、于大伯、于三叔以及堂哥堂弟,所以,有血缘关系在的好感值,加持的最快了。
转眼间,于笑在于家生活了二十多天,这二十多天里,她跟着于奶奶学包饺子、做馒头、也细心的学烧火、做饭,甚至时不时的给大队的小朋友一点糖块、饼干快,好感值已经刷到536个了,不得不说,从小朋友身上刷好感值真是太快了。她从供销社用一分钱买了水果糖,然后把水果糖敲碎,用糖块刷小朋友的好感值,非常的方便。虽然动机不纯,但其实也公平。
今天就要下乡了,于笑昨天就把行礼收拾好了,一条薄被子、一条厚被子,厚被子是于奶奶向大队里的人家买的棉花,东拼西凑给凑出来的,只有六斤棉花。
此外,于笑还有两身换洗的衣服,那都是原主以前的衣服,于笑这段时间没买衣服,一则带来带去麻烦,还不如直接到下乡的地方再买。二则于奶奶会担心她乱花钱。
于奶奶把一个小背篓拎了过来:“这里面放着两罐咸菜炒扁豆、10个咸鸡蛋、一罐萝卜干、两罐蒜头烤土豆,可以放在火车上吃。”咸鸡蛋是于奶奶腌制的,家里没有鸭蛋,就用鸡蛋了。说起来,于家人也很少吃到咸鸡蛋,因为一则鸡蛋要去供销社换钱,二则腌制就这么一小个,不够吃,还不如放蛋汤。
于笑背着书包,再背上小背篓:“奶奶放心,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到了下乡的地方,我就给你们写信。”
于奶奶点点头:“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就写在信上。”
于笑点点头:“我知道的。”
于大伯道:“走吧,牛车在外面等着了,再不走会来不及的。”于大伯则背着她的两条棉被,拎着她的衣服行李,今天他给于笑送行,就送到火车站。
于奶奶也怕耽误于笑的时间,就不说什么了:“走吧。”
于家人看着于笑和于大伯上了牛车,大家纷纷去上工了。
一个半小时后,约莫八点半,牛车到了县城门口,然后于大伯和于笑下了牛车,还要走路去火车站。
火车站门口,有人举着一个木牌子,木板子上写着三个字:知青办。那旁边还围着好几个人,大家都背着东西,旁边还有不少的行李。在雨天比较多的11月,好在今天天气好,不然这行李淋湿就麻烦了。
于大伯和于笑来到那些人的旁边,于笑对举着牌子的人道:“同志你好,我是下乡的知青。”
那同志是知青办的工作人员,他点点头:“旁边等着,九点钟出发。”
于笑哎了一声,就在旁边等着,又对于大伯道:“大伯,你先回去吧,地里要紧。”
于大伯道:“不成,等你上了火车我再走,这大件的行李你拿不上火车。”
于笑一想也是。
旁边的知青们都各自站着,大家都没有打招呼。于笑有原主的记忆,知道这次下乡的人中,没有和她一个地方的同伴,所以她也没有打招呼,反正以后都不是一处的。
快到九点的时候,知青办的工作人员开始点名了,点好名字,又叮嘱:“杨乐第八节车厢、张国民第五节车厢……于笑第二节车厢……”
这么多知青,都是去不同地方搞建设的,所以安排的地方也不同,当然,也有相同的地方。
等火车来的时候,于大伯背着行李,带着于笑上了第二节的车厢。县城里外出坐火车的人很少,他们上火车的时候也不拥挤,于大伯和于笑进了第二节的车厢。
第二节车厢里自然有不少人,其中有一个女生,从火车到了这x县之后,就一直朝着车厢门口看,等火车停下来之后,她激动的站了起来,眼中带着紧张和水花。